时光洪流中总有些屹立不倒的。

      鲁迅先生曾在《热风》中写道,“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先生的一生都在探索到底怎样救中国,弃医从文者是他,以笔代伐者是他。他用一生去发光发热,他照亮了无数中国人。无数个彷徨的夜晚,都能听到他穿破漫漫时光的呐喊。

      生逢乱世,即使命运如蝼蚁,但仍有人心向光明。在那黯淡无光的岁月里他们成了唯一的光。先生曾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他有关。先生的文字是有力量的,把吃人的封建社会刺的鲜血淋漓,他试图用他的文章照亮无数中国青年,他在无数中国青年的心中发着光。我不知道那光是不是他用生命点燃的,但是我知道他笔下的无数的中国青年而亮。

      历史不应是博物馆里的陈设,而应该活在我们心头,成为记忆的一部分。我所认为的伟人,不仅仅只是在他的时代做出了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情,更重要的的他给后人留下了什么。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是他的文章,更是他的精神。他不知道这样做会不会成功,还是去做了,他不知道结果怎样,还是选择义无反顾的牺牲,如今我们带着历史的结果看这一段都觉得伟大,其实他们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伟大。

      历史是一点灰烬,但灰烬深处仍有余温。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了一首《有的人》,所以副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他在文中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生命的终点从来就不是死亡,而是遗忘。我们后人仰望着前人走过的足迹,我们用我们的方式纪念着他们,或在口中,或在心里,或在笔头。

      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何为青年?青年当有为。我们生在最好的年代,理应肆意张扬,去发光去发热。我们站在时光洪流之中,跨越时空仍能感觉到他们的炽热。在一个又一个的历史碎片中,我们看完了他们的一生。我们仰望着光,期待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