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永远在路上
青年,永远在路上
1919年的5月4日,为了唤醒仍然沉睡在旧制度不愿革新的中国人,为了恢复祖国的独立和富强,一群意气风发的青年用生命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最壮丽的青春之歌,绘就了一副最宏伟的青春画卷。
而在2022年的5月4日,我们的祖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我们已不在遭受封建旧制度的迫害,但“五四”的精神依然需要我们青年人传承下去。中国未来的历史由青年人谱写,精神永垂不灭,青年永远在路上。
李大钊先生曾说:吾愿吾亲爱之青年,生于青春死于青春,生于少年死于少年也。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回顾2019年以来,我们已经遭受到疫情的影响长达三年之久。我们抱怨过,我们不满过,我们看到了人性最真实的一面,我们甚至开始怀疑这个世界,但是,在疫情背后,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人间的温情,是新时代青年人的敢为人先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在疫情期间,华中科技大学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新疆分队队长王一苇主动报名一线志愿者,先后在汉阳国际博览中心、武汉雷神山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武汉市第九医院、武汉市第七医院、华中科技大学校医院及社区进行志愿服务,累计参与搬运10000余箱物件、70000斤果蔬和15吨消毒水,为疫情初期的武汉打通了医疗物资的生命线。如今,她又如愿成为了新冠肺炎疫苗第二批志愿者。
她也不过比我大一岁,正值人生最精彩的时间段,但她不惧生命的威胁,毅然决然加入抗疫的队伍。不仅仅是她,在我们做核酸的路上,在打新冠疫苗的过程中,又或是隔离时期送餐的医护人员,其实我们看到的更多的也是青春的面孔,那一张张藏在口罩之下的,是新时代的青年们,更是国家传承之下的青春的脊梁。
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提到: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在1919年战争变化不断,社会秩序混乱的时代,仍有李大钊先生,学生代表方豪,张国焘等青年人挺身而出。是他们撑起了中国的脊梁,是他们彰显了青年人的青春力量。
而处于新时代的我们,不曾面对生命的威胁,不曾遭受过动荡的社会,国家为我们提供了底气和力量,我们有什么理由逃避时代的责任呢?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中坚力量在青年人身上,时间的长河一浪滚过一浪,时代的重任一代交接过一代,在交接责任的开头,总有人在时间的齿轮上刻下印记,无论他们的是谁,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称呼:中国青年人!面对挑战,面对责任,青年永远在路上。
新的时代有新的挑战,忆往昔虑今日,我们不再需要考虑要吃饱穿暖,不再考虑像从前一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如今的祖国已然繁荣昌盛,蒸蒸日上。
我们更加需要的,是如何让祖国达到更高的科技水平,即使我们只是平凡的普通人,也可以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在抗疫之战中发挥自己的一份力,向社会传递力量,向民族大众传递力量,向世界展现中国青年人的精彩风貌。
人们总会认为,新的一代是娇滴滴的一代,是不能吃苦的一代,但我们新一代的青年人,更是不惧危险,赶在抗疫一线的一代,我们正渐渐从上一代的青年人手中接过时代的大任,将青春之歌继续谱写,将青春画卷继续绘制。中国青年,不惧怕任何时代的洪流,我们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