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促学 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
我院学子在第三届省人工智能创新大赛中获得5项金奖


10月31日,第三届吉林省大学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落下帷幕,我校工学院师生组成的参赛队伍,在与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全省40余所高校的3000多名同学的同场竞技中脱颖而出,斩获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6项。这是我校在该项赛事中获得的历史最好成绩。
兴趣爱好成为创新的力
在每年的迎新现场,工学院的展位上总是吸引众多新生驻足。“水中鱼”“机器臂”“六足机器人”在同学们的操控下,各显神通。2021级新生于家帅就是在新生报到时被这些神奇的机器人吸引,从而对人工智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大一新生的他,从众多同学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为此次大赛的赛队员。于家帅说,很幸运能参加此次人工智能竞赛,在大赛中,我学习到了更多知识,收获了更多经验。在学长学姐的带领和帮助下,我更加了解了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也更加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工学院一直注重对同学们兴趣爱好的培养,工学院教师张新告诉记者,很多刚入学的新生对人工智能并不是很了解,老师们会在迎新现场、课堂上对人工智能进行“推介”。很多教师会把机器人作为教具带入课堂,让同学们通过真感受、真接触、真了解人工智能,对人工智能有更加直观的感受,有很多同学在了解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工学院还为同学们建立了大学生科协、人工智能兴趣沙龙等组织,学校为同学们购置了大量用作实验的机器人,同学们可以在课余时间来到实验室,进行实验和研究。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20403班周志旭告诉记者,课余时间,他都会来到大学生科协实验室,里汇聚了很多同样对人工智能感兴趣的同学,大家一起学习、一起研究,想法相互碰撞,产生出更多新的创意。在实验中,大家相互配合,相互协作,让他感受到了创新的乐趣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指导教师为学生指明方向
学生在自发的学习和实践的同时,指导教师为学生们指明了方向。
为了给同学们营造浓厚的竞赛氛围,增强同学们的学习主动性,工学院会定期举办校内人工智能竞赛,以检验同学们的学习创新成果,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动力。张新老师告诉记者,“作为指导老师,我们在平时会注重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让同学们从最基础的电路焊接做起,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建立起同学们的自信心。指导教师会对参赛同学进行梯队培养,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比赛中会有不同分工,大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模式。”
张新、王志超、李艳荻三位老师作为人工智能竞赛的指导教师,每年都会分别指导20余支队伍,90多名同学参加国家、省内的各项人工智能竞赛。随着比赛的逐步晋级,对学生的作品和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参赛学生明确思路、研讨方案,不断修改、完善作品,并提高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点的理解速度,加快对理论知识的运用。每次比赛后,指导教师都会为各参赛队总结经验,查找不足,让同学们在比赛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实践能力在比赛中得到提升
在此次吉林省人工智能创新大赛中,我校代表队与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许多省内的知名高校同场竞技。在赛场上,面对“强敌”,大家没有丝毫畏惧,认真做好准备工作,不断优化比赛方案,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并取得了5项金奖的历史最好成绩。
工学院物联网专业20411的董艳娇在本次比赛中,负责点餐服务编程设计。她说:“参加此次大赛,让我看到了其他高校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优秀选手和优秀作品,让我看到了努力的方向,也更加坚定了我今后从事人工智能研发的决心,让对未来有了更明确的规划。”
王志超老师告诉记者,参加竞赛不但能够检验学生的专业知识,更是锻炼了同学们学习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促使同学们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拓宽了同学们的视野,达到了以赛促学的效果。很多同学在参加比赛后,对人工智能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对自己未来的学习和就业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和规划。
人工智能竞赛的开展对学生自学能力、综合思辨力、创新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参加竞赛,是对常规教学的有益补充。作为一所应用型大学,我校在做好专业知识教授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同学们以后就业打下良好基础。(照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