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知识传授、创新实践、名师讲堂、素质拓展、教研结合为重点的“五位一体”课程育人体系
——记“三全育人”之课程育人

德育为先、铸魂育人,赓续初心担当育人使命
学校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秉承“学生为本,德育为先;创新为源,改革为策;教师为基,质量为要;发展为主,育人为根”的育人理念,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课程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教师队伍能力提升计划等“三项计划”,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实行小班授课,将《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作为必修教材,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质量。开展“自学自讲 师生同上一堂课”、“精彩一课”思政课讲课比赛、“以史为镜 共筑信仰”教学技能大赛等活动,建立“读原著 看原文”读书社群,开展主题学习活动,着力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全覆盖的思政课程教学体系,全面提升教师的思政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
学校制定《吉林农业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实施“1+N”课程思政建设计划。“1”为学校成立一个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N”项课程思政建设计划,即重点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设立一批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遴选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等,加强示范引领,形成广泛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统一。结合本科生、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一流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和研究生质量提升项目等工作,将课程思政体现到本科生教学执行大纲、研究生课程大纲和核心课程建设中,基本实现了专业课程明确育人要素的全覆盖,教师履行育人职责的全覆盖,课程体现育人效果的全覆盖。“十四五”开局之年,学校开展课程思政示范(建设)项目立项建设工作,遴选校级项目29项,获批本科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国家级1门、省级1门、建设项目2个,获批省级学科育人示范课程3门,获批省级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学校获批吉林省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
敢于创新、重视实践,重点聚焦构建课程体系
学校以“四新”建设引领高等教育创新发展,重点聚焦构建课程体系。加强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深度融合,在省内率先全面实施跨专业门类大类招生培养改革,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降低专业修读总学分在150学分以内,在大类内打通前三或前四个学期课程,开设专业导论课,构建“6+1”核心课程体系,即每个专业打造6门专业核心课程,重点建设1门综合性实践课程;重视实践教学,将实验课程从理论课程中剥离,单独设置实验课程;强化通识教育,制定《吉林农业大学本科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建设实施方案》,构建“6+N”精品系列通识选修课程体系,开设“大国三农”网络课程,鼓励校内专家开设中国农业发展史、大国三农与乡村振兴等系列课程。加强农、理、工、文等融合渗透,开展跨专业互动与知识整合,创设交叉融合课程体系和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交叉融合培养机会和实现路径。加强“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全面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学校逐步构建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培养目标“通专融合”“理实融合”的课程体系,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断构建起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为目标的全人教育。
名师引领、赋能成长,精益求精打造名师讲堂
学校依托1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4个省级教学名师工作室等,组建以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等为代表的名师领衔跨学科团队,通过举办学术研究与教学研讨会、专家教师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合作开发跨学科课程等方式,促进不同学科教师交叉融合,组建以国家级教学名师李玉院士、“大豆杂交之父”孙寰等高端人才为代表的科技名师队伍,充分发挥在基础研究、科技创新上的优势;组建以玉米栽培专家王立春、大豆育种专家王丕武为代表应用技能型名师队伍,充分发挥在应用研究、实践教学的优势;组建以日本菌物学会前会长Kakishima Makoto、美国病理学会会长Timothy Murray等为代表的国际专家团队,充分发挥教师国际化能力提升优势。实现不同教师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教学创新、国际交流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学校围绕新农科教育教学改革需要,针对卓越农林创新班及新农科“订单生”培养需求,践行耕读教育理念,以乡镇工作实际需求为出发点,运用参与式学习行动框架,开发基于合作任务的“团队联合式”订单培养名师课堂。“坚持学生中心、问题驱动、主动探究”的理念,以吉林农业大学教师和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科研人员联合授课的方式,开设基于课题研究的“联合授课式”智慧创新名师课堂。
红色引领、强化培训,多维协同拓展教师素质
学校以优秀“红色引擎工程”教师培训项目为载体,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注重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统一起来,将价值观培育和塑造,通过“基因式”融入所讲授课程,开展素质拓展、专兼结合为主的教师培训项目。将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进行联合培训,按照国家行政学院网络培训计划,派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参加网络培训。以团队式深入推进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与教学改革,实现了“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特别是新冠疫情期间,教师将防疫抗疫素材融入教学,主动讲好“中国故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学校的线上教学取得了较好效果。
学校聚焦教学重点建设、人才质量提升需求、一流课程建设、学术研究方法、专项定制需求等重点,开创教师教学与学术发展培训结合新模式。举办“新教师培训、通识(基础)课程教师培训、参与式教学/学习(PTL)培训、EMI全英文授课教师发展培训、研究人员国际沟通能力(RC)提升培训、ISW认证培训、在线教学FD-QM质量标准培训等一系列特色教师发展项目,切实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与课程实施水平,年均培训教师2000余人次,1名教师获得全国首届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以不同学科专业特色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带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变革,设立教师发展基金项目支持教师进行课程考核改革,累计考试改革66门课程,实现教师发展成效向课堂建设成果和学生培养成果转化。
项目引领、寻求突破,教研并重推动以研促教
学校重视教学研究在教学改革中的先导作用,坚持以教学研究推动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工作,依托教学团队开展教学研讨,把握学科前沿,开展项目研究。全面加强“四新”建设项目研究,《新农科“三融三通”一体化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三向四维两化:地方农林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运行机制创新与实践》等4个项目获批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基于GUCI模式下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双实”保障制度体系建设与探索》等2个项目获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家政学专业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与实践》等2个项目获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
学校依托“金课”孵化基地,以构建“金课”质量标准为引导,以融入“课程思政”为主旨,对标“两性一度”,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推动课程优化升级,示范带动“课堂革命”,加强课程“双万计划”建设项目,重点打造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社会实践等五类一流课程。学校《乳品科学与工艺》《兽医免疫学基础》《作物施肥原理与技术》《植物生理学》《普通植物病理学》《经典英语美文赏析》《基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理学》等7门课程,获批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金课”),学校获批省级各类“金课”46门。
学校作为吉林省新农科建设的主要力量,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新农科建设为引领,紧扣服务乡村振兴主题,积极探索新时代耕读教育新模式,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学校将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强化课堂价值观引领,持续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持续将课程育人抓紧抓实、逐步深化、做出特色,实现人文教育、科学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思想教育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重要作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供给,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筑基赋能。
教务处
202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