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在科学研究中培养“新农人”
记“三全育人”之科研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高校的科研育人更要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吉林农业大学在推进“三全育人”改革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科研育人功能,优化科研环节和程序,完善科研评价标准,改进学术评价方法,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着力构建了科研育人质量提升体系,聚焦新农科培养新农人,真正将科研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
一、优化顶层设计,创新制度机制,搭建优质科研育人平台
建立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科技管理处、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各学院共同参与的协同工作机制,发挥组织优势把科研育人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和年度工作计划,理顺工作流程切实把科研育人的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为了营造良好科研育人生态环境,聚天下英才而育之,充分激发广大师生投身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学校制定并实施了《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实施意见》《科研平台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修订)》《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试行)》《社会服务管理办法》等系列制度。为了保障师生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中,学校建设科研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升级优化学校科研管理系统,做到“一站式”全程服务师生,促进科技信息共享,为科学研究的实施提供了便利条件。
研究生相对于本科学生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积累和实践经验,是学生中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学校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出台《吉林农业大学研究生教育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推进研究生两级管理模式,突出学校的宏观调控和目标管理职能,从招生录取、培养环节、学位授予、日常管理、奖助学金评定、评优选先等各方面充分实现责权利下移,打通了研究生科学研究的通道,全校95%以上的科研项目、高水平学术成果均由研究生参与完成,通过科研育人的平台提高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学校不断优化学术评价体系,调整科研奖励政策,既鼓励师生加强基础研究,又鼓励投身实践,提升应用研究能力。学校调整了教师评聘和考核机制,每年投入200余万元,结构性调整教师、科研队伍工资收入,实施“青年教师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等建立起正向激励与负向约束的长效机制。完善博士、硕士研究生学术评价标准,分类制定学术评价方法,促进多样化高水平学术成果产出。制定各类奖学金发放实施细则,公平、公正、公开的开展研究生奖学金评选工作,2019年以来累计评选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0人,金额合计435万;研究生学业奖学金7001人次,金额合计3902万元;研究生各类企业奖学金34人,金额合计9.2万元;激发了研究生学习热情和科研积极性。
二、发挥自身优势,面向新农科建设,组建科研与育人功能兼备的科研创新团队
学校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积极推进“新农科”建设,优先布局与智慧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食品科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学科,大力培育科研创新人才和科研创新团队,共组建66个科研团队、50个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通过团队建设引导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科学研究,在科研的过程中培养联合攻坚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为了加强科研实践数据的管理和利用,学校强化了一级学科前沿必修课程建设,引导研究生课程学习和科研实践有机融合。在学科交叉中实现科研合作,在科研合作中实现学术争鸣,进而营造良好的新的科研人才成长环境。
学校多方筹措经费为科研育人相关项目的深入实施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每年投入1000万元左右经费用于科研绩效的发放;投入210万元用于科研平台建设。科研平台集群效应逐渐显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融入相关学科领域科研平台,结合个人兴趣和学科专业特长,主持或参与各类科研活动。学校还将研究生的培养融入大平台、大团队,各院级单位和学科均依托科研平台、重大科研项目进行高层次人才培养,实行导师与团队相结合,实行导师负责制下1+N(1名导师和若干科研团队成员)的培养模式,加大科技小院建设,利用优势科研平台建设科研育人高地。
三、培育学术素养,弘扬学术文化,营造勇于创新的良好科研育人氛围
学校以高水平科研为导向,重新修订并优化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研究生团队式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将德育教育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积极搭建高端学术论坛,2019以来,学校举办第六届、第七届研究生学术年会,共举办专家报告58场、学生报告465场,发放奖金7万元,实现了所有在校研究生全覆盖,提升了研究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对学术钻研的热情。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体,是学生科研育人的直接实施者,学校修订、制定了《吉林农业大学博士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吉林农业大学博士生指导教师招生资格认定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对导师立德树人、业绩水平等指导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不唯职称,遴选了一批业绩突出的副教授为博士生导师,让这些年富力强的科研工作者能够更深层次的参与到科研育人的第一线。
在学术道德教育方面,学校不断强化对研究生学术诚信的要求,建立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学术成果共享公开制度。学校还实施了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负责制和质量责任追究制,对导师指导行为和精力投入提出明确要求,导师参与学位论文的全过程管理,完善导师问责制,对培养质量出现问题的导师,视情况分别采取质量约谈、限招、停招、取消导师资格等措施,保证了科研育人过程学术道德教育不缺位。
培养新时代的农业创新型科技人才是学校光荣的历史使命,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是学校科研工作的责任担当。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校营造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形成崇尚科学的风尚,考研率达到了30%以上。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立项数连年丰收,年均参与学生千人以上,产出的高水平论文及专利层出不穷,在国际、国家级科技创新奖项上屡有突破。科学研究的育人过程,就是造就人才的过程,它让更多的青年学子心怀科学梦想、树立创新志向,将自身发展融入到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为中国农业的腾飞贡献着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