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业科教战线上的脱贫攻坚楷模--李玉
吉林农业大学建校73年来,始终以服务"三农"和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坚持践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办学理念。自全国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学校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充分发挥农业大学的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多措并举、精准发力,探索出了一条有特色、可持续的农业高校精准扶贫之路。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教授为代表的一代代吉农人把科教兴农扶贫之火燃遍白山黑水、祖国大地,乃至遥远的非洲大地--赞比亚,为国家和人类减贫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途上,用辛勤和汗水谱写了献身"三农"、战贫斗困、气壮山河的大地之歌。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并亲自为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的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院士颁奖。这份殊荣,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科技工作者在脱贫攻坚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高度认可,是对吉林省脱贫攻坚事业的巨大肯定,是吉林农业大学发展历史上的无上荣光!
李玉,现年77岁,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是我国食用菌领域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他长期从事菌物科学和工程产业化研究,是国际药用菌学会主席、国家食药用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国家援助赞比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首席科学家,吉林省科技志愿服务总队长,吉林省科技助力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总团长,吉林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总顾问,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普工作者、全国农业植物保护先进个人。他创建的食药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团队是"全国专业技术先进集体""国家级优秀教育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团队"。
2012年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李玉院士满腔热忱地投身全国扶贫事业,敏锐地提出食用菌产业扶贫重要性,首次倡导"南菇北移""北耳南扩""木腐食用菌草腐化栽培"食用菌产业扶贫发展战略。在全国40余个深度贫困地区开展扶贫工作,率队躬耕在河北阜平、安徽金寨、吉林洮南等贫困县,打通科技扶贫最后一公里,率队在全国建立31个食用菌技术推广基地,扶持食用菌龙头企业22家,帮扶800余个村、3.5万余贫困户实现脱贫,年产值达到350余亿元。
立德树人的引路人。作为菌物学学科的拓荒者,李玉院士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提出"把论文写在吉林大地上"的办学理念,系统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经过3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他开创性地建立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菌物科学与食用菌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和学科发展体系,建立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进行博士后科研人才培养,为食药用菌产业发展、决胜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培养了包括100多名博士在内的,大批既能"顶天"又能"立地"的农业技术、经营和管理人才。李玉院士始终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初心,几十年如一日潜心教学,古稀之年仍坚持为本科生授课;他指导建立的蘑菇爱好者协会、昆虫学社等大学生科技创新社团已成为学校重要的育人阵地;他每年坚持为广大师生员工讲党课、作报告,是吉农人心中最受欢迎的人生导师。李玉院士治学严谨、甘为人梯,以卓越的学识和崇高的品格,凝聚和培养了几代吉农教师,推动教育事业青蓝相续、薪火相传。他把自己的治学求索融入立德树人的实践之中,完美的诠释了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博大情怀和时代精神。
白山黑水的"蘑菇人"。在吉林省,李玉院士作为食用菌产业技术总负责人,深入全省覆盖式开展食用菌科技指导,他和农民一起摸爬滚打,培育新品种,探索出地面摆放全光栽培、微孔出耳等多项技术,并在全省示范推广。李玉院士团队把食用菌培训课堂开在田间地头,引导和鼓励贫困群众大力发展以木耳产业为代表的特色优势项目。在汪清、珲春等地建起百公里蘑菇科技扶贫长廊,在和龙市八家子镇建立桑黄种植基地。历时30余年,把黄松甸镇打造为享誉全国的黑木耳之乡,他被当地干部群众亲切地称为"木耳院士""农民的财神爷"。在吉林农业大学精准扶贫的洮南市那金镇好田村,他带领团队培育的新品种玉木耳,成了稳固脱贫的幸福产业,被教育部评为首批全国省属高校精准扶贫20大典型,学校精准扶贫团队荣获"感动吉林"称号。经国家商务部遴选推荐,吉林农业大学代表国家和吉林省承担了中国援赞比亚农技示范中心建设任务,李玉院士团队针对赞比亚高原热带气候,首次集成创新出适宜当地种植的8个食用菌品种和配套生产技术体系,为中国食用菌产业走出去、国际科技扶贫发展做出了贡献,被誉为"南南合作典范"。人民日报以"中国院士让赞比亚人民全年吃上蘑菇"为题进行了采访报道。
食药用菌产业的领军人。在陕西省柞水县,当地小岭镇金米村木耳种植扶贫项目被习近平总书记点赞为"小木耳、大产业"!柞水木耳得以开花结果,正是李玉院士心系农民、科技战贫的真实写照。2017年,应国家科技部邀请,吉林农业大学与柞水县深入开展校地合作,建立了"柞水李玉院士工作站"。三年来,按照"一区一馆五库"的食用菌资源保育与利用的技术体系,李玉院士团队制定了柞水黑木耳菌包生产等4项技术规程,为柞水选育出4个黑木耳、1个玉木耳宜栽品种,通过大面积推广,辐射带动全县9个镇办、42个村发展木耳产业,建成木耳研发中心1个、木耳菌种生产加工基地1个、木耳深加工产品研发基地1个、木耳博物馆1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木耳小镇",年产木耳菌包可达1亿袋,年栽培规模维持在7500万袋左右,年产干木耳3750吨,实现产值近3亿元,3138户贫困户依靠木耳产业稳定脱贫。柞水木耳入选央视"国家品牌计划"特色产品,面向全球推介。
在中国工程院定点扶贫的云南会泽、澜沧等地区,李玉院士团队与当地政府逐村制定食用菌科技扶贫方案,建立"院士食用菌扶贫课堂",手把手将"良种良法"送到田间菇棚,形成了适合云贵、川藏高原不同生境的食用菌栽培模式,成功推广林下种植大球盖菇、羊肚菌、冬荪面积达1000余亩,带动20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在河北阜平、山西临县、安徽金寨、贵州遵义及铜仁等革命老区,李玉院士率领团队冒着严寒酷暑和高原反应,深入扶贫一线,从零做起,指导建立了大别山药用菌资源保育区及多个食用菌现代产业园,规划培育百亿级食药用菌产业助力脱贫。
在浙江省院士工作站,李玉院士大力推进百山祖野生菌资源调查与鉴定及驯化栽培,指导"浙江庆元香菇文化系统"成功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庆元香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有力提升了庆元食用菌科技和文化创新能力。同时,他将庆元县政府奖励个人的480万元无偿捐出,建立"李玉院士奖励基金"用于香菇发源地产业扶贫,取得显著成效。
为延伸食药用菌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李玉院士团队研发出木耳片、木耳冰激凌、木耳超微粉、木耳菌草茶等多种产品,真正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小木耳大产业"做大、做强、做精、做优,更好的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新时代、新农人,新农业大有可为。长期以来,吉林农业大学牢记强农兴农使命,勇担脱贫攻坚重任。构建起了"一体两翼"式的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形成了覆盖全省,部分领域辐射全国,逐步向国际延展的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网络。2012以来,以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李玉院士为代表的吉农人累计深入全国各地开展社会服务、科技扶贫60000余次,培训各类技术人员100余万人次,示范推广实用技术300余项,催生了一大批支柱产业,有力促进了农业显著增效、农民大幅增收、农村快速发展,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良好的社会声誉。
科技为民,奋斗有我。作为中国当代"蘑菇人"和扎根大地的农业人,李玉院士将和全体吉农人一道,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明德崇智 厚朴笃行"校训精神,继续争做农业科技创新的领跑者,"新农科"教育的推动者,服务"三农"的践行者,乡村振兴的建设者,以优异成绩向建党100周年献礼,为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和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新的贡献,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