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美丽绽放的金达莱花

一支美丽绽放的金达莱花 ——记我校校友、大连市朝鲜族学校原校长 桂永梓

一支美丽绽放的金达莱花

——记我校校友、大连市朝鲜族学校原校长 桂永梓

在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百花园中,有一枝美丽而圣洁的金达莱花,它在早春中孕育,在飞雪中怒放,是北国春天的使者,是朝鲜族人民心中吉祥幸福的花。我校校友、大连市朝鲜族学校原校长桂永梓被人们誉为“一株盛开在滨城的金达莱”。她从事民族教育事业23年,用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呕心沥血的拼搏精神以及自强不息的人格魅力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她所热爱的民族教育工作,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尊敬和爱戴。桂永梓先后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辽宁省民族教育工作先进个人”“辽宁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工作者”“大连市‘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

奋斗青年 不负韶华

初次见到桂永梓校长是在大连机场。在得知延边大学党委宣传部记者前来采访的消息后,她兴奋不已,不辞劳苦,亲自到机场迎接。她说:“见到母校的老师,感觉非常亲切,仿佛又回到了在延边大学学习的时光,就像是在外奋斗多年的学子要向老师汇报自己这些年所取得的成绩一样激动”。她举止大方、温文尔雅、谈笑风生,极具亲和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走近她,或许你能更真切地感受到她博大无私的胸襟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1954年,桂永梓出生在吉林省磐石县的一个朝鲜族农民家庭。小学时就显露出了她天资聪颖的一面,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尤其是作文写作总是被当做范文受到老师表扬。高中毕业的桂永梓伴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滚滚洪流,回到农村参加劳动锻炼,并于1975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1978年秋,桂永梓被延边大学朝鲜语言文学系录取。她从小就读于汉族学校,朝鲜语是哥哥业余时间教会的。在课堂上,桂永梓真正爱上了朝鲜语。朝文语法、现当代文学、世界文学、文学概论……老师们精彩的讲授为她敲开了智慧的大门。课余时间,大家一起唱歌跳舞演讲跑步,各种活动尽展青春风采,四年的大学生活奠定了桂永梓人生的基石。她说:“我很感恩那个时代赋予了我上大学的机会,感恩老师教会我知识、教给了我做人的道理,感恩母校为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使我懂得了如何为师、为学”。朝鲜文学教授李海山看到了桂永梓精通朝汉双语和热爱写作的特长,不断鼓励她用汉语进行创作,用汉语记录朝鲜族的历史,来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朝鲜族。也许是老师的话刻进了她的心里,为她日后创作《原色记忆——朝鲜族一家在东北》埋下了种子。

鞠躬尽萃 筑基杏坛

1982年,大学毕业后,桂永梓分配到了大连市八十三中学任语文老师。1984年,组织上把她调到大连市朝鲜族小学工作,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服从安排,来到了这所只有43名学生的小学。从此,桂永梓踏入了民族教育园地,开启了一生的奋斗与追求……

当时,大学本科毕业生到小学任教可谓寥寥无几,很多人对此都不甚理解,觉得似乎大材小用。但是,桂永梓认为,这是党和人民的信任,一定要不负众望、努力奋斗,做好本职工作。她早出晚归、身体力行、虚心请教、勇于担当,以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和踏实肯干的优秀品格赢得了大家的信赖。从教师到工会主席、从教导主任到校长,她与朝鲜族学校结下了不解之缘。

随着改革春风拂面而来,全国各地特别是东北三省的朝鲜族纷纷来到大连,子女的教育是大事,因为朝鲜族学校没有初中和高中,大大制约了他们渴望在大连发展的脚步。一种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让桂永梓再也坐不住了。她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增设初中部,将学校办成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在市政协会议上,她提交了增设初中部、重建教学大楼的建议,她的提案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市教委重视,并将学校的建设纳入议事日程。

然而建设一个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校谈何容易?涉及师资、招生、设备、教材等各个方面,一连串的困难摆在了桂永梓的面前。她认为“成功的教育必须要得到社会各界人士和学生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于是,1996年开始,她多次召开座谈会,邀请大连市有识之士参加,亲自讲述学校的历史现状及建立中学的必要性。诸如此类的会议不知开过多少次,她每次都会脱稿演讲近一个小时,时而汉语、时而朝鲜语,声情并茂,眼里常常噙着泪花,她“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献身教育的大爱情怀和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让所有参会者为之动容。1997年,大连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大连市朝鲜族学校在原址基础上翻修扩建,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这一决定如春风送暖,温润着朝鲜族群众的心田。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学生家长纷纷慷慨解囊,很多汉族同胞也纷纷伸出援手,不到半年收到赞助费58万元。

在接下来的学校动迁过程中,桂永梓可谓历尽艰辛,费尽周折。她亲自选址,安排部署,几经周折后,临时教室才有了着落。为了不影响学生上课,她和全校教职工起早贪黑打包物品,周日一天之内搬迁完成。可是刚搬去半年,由于租金上涨,学校再次搬迁。她的压力和苦衷可想而知,但师生从没听她叫过一声苦,她反而鼓励大家:“两次的搬迁你们毫无怨言,我为你们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而自豪”!“群雁高飞头雁领”,在桂永梓的带领下,大家齐心协力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1998928日,新校舍落成,成立初中部。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高中部也正式成立。2001929日,在大连市少年宫举行了大连朝鲜族学校建校50周年暨高中部成立大会,桂永梓激动地说:“大连朝鲜族学校成立于1946年,在五十多年岁月里几易校名、几移校址,从仅有四十几名学生的小学,发展成为集幼儿园、小学部、初中部、高中部为一体的四个班型,500余名学生的学校,这完全得益于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得益于各级领导的英明决策,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热烈的掌声骤然响起,这是对这位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女校长的最高褒奖!

笔耕不辍 硕果累累

桂永梓对大连市朝鲜族学校的建设发展厥功至伟。1999年,在大连建市百年之际,大连星海广场建造了“百年城雕”,其中一部分由对大连城市建设有突出贡献者的脚印组成足迹浮雕,桂永梓作为唯一的朝鲜族代表,有幸将脚印留在了那里。建国50周年之际,她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表彰,并登上了天安门城楼观礼台。“这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经历,这不仅是我个人的光荣,也是大连市朝鲜族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光荣,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桂永梓感慨道。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桂永梓将人生最宝贵的23年献给了大连市朝鲜族学校。从一名普通老师成长为一名卓越的领导者,用信念铸就了辉煌,用拼搏助推学校腾飞。她的业绩已记录在《朝鲜族传统美德故事大全》和《中国朝鲜族百年实录》中,也必将永远载入中国朝鲜族教育的史册上。

2007年由于工作需要,桂永梓调到大连市教育局教育基金会任办公室副主任。离开了为之奋斗二十多年的教育岗位,她与全校师生依依惜别,心中的不舍难以言表。但桂永梓知道,这所学校是自己永远的寄托和牵挂,即便离开了这里,自己的心也会和这所学校永远系在一起。大连市教育局的一位领导这样评价她:“桂永梓是一个把教育事业当做生命来做的人”。是的,她没有辜负党和国家的期望,二十多年默默奉献,二十多年辛勤耕耘,一心扑在了民族教育事业上,使大连市朝鲜族学校从小到大、蓬勃发展。至今,熟悉她的人仍然习惯性地称呼她“桂校长”,她很珍惜这个称呼,因为这是大家对她的一种认可。

201810月,一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原色记忆——朝鲜族一家人在东北》一经出版便引起了各界热烈反响。这是桂永梓退休后,以作家的身份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

桂永梓从中学时就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十几本泛黄的日记本就成了她写作的源头,正当她满怀信心整理写作之时,她却因患病致使记忆力减退,身体虚弱,身体刚恢复一些,又因意外摔倒而腰椎骨折,真是雪上加霜。但是,她没有被困难打倒,而是调整心态积极治疗,不能久坐她就半躺着写,硬是在病榻上完成了《原色记忆——朝鲜族一家人在东北》的写作。

这部33万多字的作品由《我的家族》《丈夫的家族》及《我的教育事业成长史》等三个部分构成,通过桂氏、李氏家族五代人的生动故事和作者在大连朝鲜族学校的体验叙事,展现了中国朝鲜族的百年家族生活史、奋斗史,从不同的侧面呈现了中国朝鲜族从跨境移民成为中国公民、从农民的后代成长为国家所需各类人才的过程,堪称一部朝鲜族变迁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缩影。

桂永梓以真实的历史去追寻先辈的足迹,记录了先辈经历的苦难和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奋斗的故事。或许是为了完成大学时期老师对自己的期许,也许是对朝鲜族文化和历史传承的责任心使然,桂永梓全书采用中文书写,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走近了朝鲜族的真实生活,了解了朝鲜族的发展历史。

桂永梓大学时代的老师、延边大学原校长金柄珉教授欣然为此书作序,在序中给予了高度评价。更有专家认为《原色记忆——朝鲜族一家人在东北》将会在朝鲜族文化研究和家族史研究上成为重要的历史参考文献。

20195月,“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辽宁省朝鲜族文化长廊丛书《辽宁朝鲜族教育史》编纂工作正式启动,桂永梓应邀参加了编纂工作并负责其中“大连部分”的撰写工作。当有人称她为“作家”时,她谦虚地说:“我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作家,只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写自己熟悉的大连市朝鲜族教育史更是一种精神享受”。今年的4月份,《辽宁朝鲜族文化史》编纂项目启动,而桂永梓又义不容辞地投入到了新的工作中。

是的,循着桂永梓的人生轨迹,可以看出她献身平凡、塑造伟大的精神。初心在平凡中砥砺,信念在奋斗中闪光。她巾帼不让须眉,自强不息的意志恰似铿锵玫瑰;谦逊豁达的品格又像兰花那样清新淡雅;拼搏进取的精神更像金达莱花坚贞而美丽。她无愧于时代,无愧于青春,无愧于延大人的光辉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