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躺平”是时代之忧
选择“躺平”是时代之忧作者:学生记者 孙天琦 |
近日,随着“躺平青年”“躺平主义”等新生词汇的大火,网络上掀起了一番关于当代青年人“该不该选择低欲望生活方式”的激烈讨论。透过各大网络平台“战火硝烟”的言论,我们可以了解到,选择“躺平”是年轻人不得已而为之,是对高压力工作环境的反抗,是对城市生活低收入高消费的不满……不论何种理由,所谓青年人的自我放逐都不真正适合我们这样一个艰苦奋斗、厚积薄发的民族,当代青年人无法以“躺平”的姿态接过时代的重任。 关于“躺平”的多层含义,我们可以暂且抛开被“贩卖”的焦虑,从而去深究其解释中部分较为可取的态度观点:对物质的低欲望,追求精神的放松,反感无效社交带来的负担等等。平和心境本是个人的生活态度,何以成为风口浪尖的热议话题?我们生活在一个尊重人权的时代,年轻人对自由的解读也更为全面。在这样一个包容的环境下,选择何种生活基调似乎都能寻找到支撑点。“躺平”也好,奋起也罢,我们相信每一个做出选择的成年人都有为之承担后果的勇气。可如果“躺平”成为青年人逃避风浪的借口,甚至出现了集体组织去放任这种“躺平”的现象,出现较为极端的语言煽动更多的人加入“躺平”的行列,更多的人们开始接受被过分曲解的“佛系文化”,那它就需要我们及时理智的反思,我们该不该以这类较为极端的方式去对抗消费主义下的物欲泡沫。 经济及网络高速的发展、生活的革新使得我们年轻的这一代被动触碰到更多的焦虑;短视频、新媒体的兴起,自媒体市场的高利润低风险吸引了大批人奔向“网络红人”的群体。自媒体的门槛较低,几乎人人都有机会成为话题风向的“引领者”,我们在精心创造的短视频世界中时常感慨着世界的参差,人人都可能无形中成为焦虑的“贩卖者”。何来焦虑?即期望大于现实,欲望的过度,野心大于能力等等。这些焦虑离年轻人太近了,当我们看到“躺平”被部分人认可的时候也并不会诧异,我们确实需要这样一个过渡期,去消化快节奏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近几年的“佛系”“丧文化”“人间不值得”等观点的出现恰好命中了年轻人内心深处对社会压力的茫然,这份大基数群体的茫然很“巧妙”地反应于这个时代软文化的大幅度变化中。而年轻人对压力的抗拒也反应在疲于社交且更重视“精神食粮”内容的广度与质量中,这些“抗拒”甚至挖掘了媒体市场的又一个商机,即“宅文化”的繁荣所带来的经济效益。问题的发现正在得到合理的解决:管控房价,拓宽就业渠道,帮助应届生就业等。我们有理由相信“躺平”不是理智解决问题的方式。 校园里的我们对社会的了解并不完全空白,当代青年人也不会只有“躺平”的能力,年轻人作为中流砥柱不会临阵退缩。对“躺平”的理解,我们该以理性的角度辩证的对待,高度的文明反映于人们减少物质欲望,而更多地关注如何构造丰富的精神世界。“躺平”也可以是褒义的:在物质匮乏的环境下,也有着智慧的思维、理性的观点,纯真的心性,对生活至诚的热爱。借用鲁迅先生的一段话:“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作为当代青年人的我们正是需要这样的热情去传承先辈们浴血拼搏换来的和平年代,延续“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盛世景象,需要每一位同胞共同承担时代的责任。“躺平”似乎很难换来更优质的生活,大部分人的“躺平”并不利于发展进步。新时代的年轻人有着广阔的胸怀,智慧的思维,勇敢的心态去接受时代熔炉的锻造,绝不仅仅是以极端的“躺平”方式去逃避。 这是被部分人低估误解的一代。除了做温室里的花朵,我们也可做一块砖、一片瓦,做雨露润物细无声,做星星之火,汇聚成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