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金光闪闪的秋日》

那金光闪闪的秋日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在北国的秋风中,高大的白桦树,把火星似的叶片洒满了黄昏的跑道。我独自在操场进行校园跑,听那落木的萧萧声、脚下落叶的沙沙声,看那斜阳渐矮、只影渐长,感受那寒风吹干汗水、爬入背脊。

我回到寝室脱下外套,发现在黑色的帽子里藏着一片金黄的白桦叶。它悄悄地躺着、静静地散发出自然的香气,好似在提示我秋天的来到,那个浙江孩子第一次出远门、来到两千四百公里外的长春后正在经历的第一个秋天。在黑色帽子的映衬下,那片金叶似乎在闪闪发光,那金黄的微光中,有我江南秋天的金色回忆。

在江南的秋天里,为城市镶金的不是金黄的枯叶,而是金黄玲珑的桂花。“繁星皓月万点黄,半城桂树满城香。”桂花虽仅是杭州的市花,但它确确实实地开遍了浙江的东西南北,闪耀了浙江的秋天,浙江的秋天属于桂花。“西湖八月是清游,何处香通鼻观幽?满觉陇旁金粟遍,天风吹堕万山秋。”在杭州的满觉陇彳亍而行,落花细细香满衣,和清代诗人张云敖一同赞美这绝世天香;到九溪理安寺中坐定,沏一壶桂花龙井茶,聆听寺中回荡的钟声,在桂花的馥郁之中感受白居易《忆江南》中“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的心境。就算是坐在教室而无法出游的学生,也能通过从校园花坛里传来的花香体悟老师教导的诗句,“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透过历史的烟云和才女李清照产生共鸣。古有“桂花时节约重返”的友人,今有每逢秋季节假日就回外婆家的我们。外婆小院的桂花树常常倾听着孩子们的欢笑声。儿时的我为了收集桂花,将一把伞伞柄朝上地倒置,推着树干摇落桂花。太轻,怕隐匿的桂花不能被摇落;太重,又怕这可爱的桂树因被我摧残而来年无法开花。一朵朵金色的花儿像一群小精灵,轻盈地蹦入我的伞中,在黑色伞面的映衬下闪闪发光,就像眼前这片落入我黑色帽子里的落叶,南北的金光,共同辉映了这个黄昏。

桂花的香味不仅跳跃在鼻尖,还回荡在舌尖。外婆将桂花捧入厨房,在白茫茫的蒸汽里,在蒸锅吹起的小调的伴奏下,松软的桂花糕、诱人的桂花饼、清甜的桂花汤圆隆重登场。在小院中支起一张桌子,端出几盘桂花糕,给小孩子盛一碗桂花汤圆,给大人倒几杯桂花酒,一家人边吃边聊。大人们坐着看夕阳落进草丛中,看月儿悄悄爬上柳梢头。而孩子们在吃完桂花糕、偷偷地抿一口家长的桂花酒后,便去搬凳子摘高处的桂花了。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我们都被这桂花迷住了。直到我们要返程、已经坐在车里的时候,外婆才想起来,她要送给我们的几罐糖桂花还未上盖、刚刚出锅的桂花糕还未装盒。她急忙拍着我们的车窗,让我们等一下,然后便匆匆地跑入厨房低头忙碌。如此匆忙如此劳累,但是当她将那一大袋热腾腾的美食交到我们手中的时候,还是笑着和我们告别,挥着手说:“阿妹,下次再来!”

下次再来,但“下次”又是何时呢?也许“下次”是很久以后,因为学业,多年未去外婆家。但是大自然已经为我设置好了闹钟,“下次”是每一个金桂盛开的时节。每逢秋季,高中学校里就洋溢着桂花芬芳。清晨天微亮,人已起,在食堂打一碗白粥,配上一个发糕,伴着食堂外的桂花香味,每喝一口白粥都像是在喝着外婆的桂花粥,每吃一口普通发糕都像是在吃外婆做的桂花糕点。冷露无声湿桂花,桂花寂静暖愁肠。又
忆刚步入高三的期中考试前,外婆给我送来的一盒状元糕,一枝桂花与一幅“蟾宫折桂”的字。萧萧秋日又何以悲寂寥?有桂花做伴,有外婆做伴,心中梦想之花与金桂同绽,寒秋犹如春日般温暖。

最终确实“蟾宫折桂”,到了“寒宫”东北地区的东师求学。这个寒宫中倒没有桂树,没有捣药的玉兔,没有桂花糕,没有做桂花糕的外婆,取而代之的是萧萧落叶和冷风。没有了那个如米小的金桂,只有眼前这个手掌大的金叶。此时金桂又黄江南岸,明月又能于何时照我还呢?我静静地看着这片金黄的白桦叶,寸步未动,但怀乡的胃却早已启程。欲买桂花同载酒,但又终不似、少年游。正想去食堂找找家乡味道,猛然想起晚上和同学在一食堂吃火锅的约定。想着那冒着白茫茫热气的火锅,热气笼罩下的同学朦胧的笑靥,背后的温暖也和故乡热气腾腾的桂花糕无不有相似之处。北国虽寒,但温情不少。

在这片金叶前停留太久,只会耽误未来的事项。我将这片金叶夹入书中,就像儿时我将小桂花夹入书中珍藏一样。苏轼有诗曰:“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在这个年华岁月里,有江南秋天的金桂和北国秋天的金叶共同辉映的黄昏,有外婆的关怀和同学的笑靥一起温暖的寒秋,新火新茶也未尝比不上故人。夹着金桂是过去的一页,夹着这片金叶是现在一页,下一页将是什么呢?我想,那将也会是我在东师闪闪发光的日子的见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