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创新火种 赋能强师报国》


“创造的教育”理念引航东师教师教育改革

点亮创新火种 赋能强师报国

作者:记者 闫冬学生记者 朱华淼



“我设计的教具之所以有这么多创意性的火花,离不开学校对我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老师也总是教导我们,要学会批判质疑,善于反思,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体会主动学习的乐趣。”在12月22日“超星杯”首届吉林省师范生教学创新大赛颁奖典礼上,获得教具设计创新赛道特等奖的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19级本科生金子祺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

此次大赛最大的亮点就是“创新”,无论是主赛道教学设计还是辅赛道教具、实验、课件、微课设计,均要体现出创造性,而东北师大一半参赛选手斩获了“1+4”赛道的特等奖、一等奖。这么好成绩的取得与学校多年来秉持“创造的教育”理念有着直接联系。十八大以来,国家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国立师范大学,东北师大契合时代要求,2016年,校长刘益春提出“创造的教育”理念,将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学校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色。

“‘创造的教育’理念从教育者、受教育者、环境三个维度,倡导学校人才培养要注重过程的探究教育,激发基于兴趣的内生动力,养成批判反思的思维习惯,塑造卓越担当的人生品格。”刘益春解读道。这一理念之后深入到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现已打造成为辐射东北、面向全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新模式。

教学环境如何营造———

“致力于为师生提供创新性的支撑和服务”

创新型人才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程———教学环境尤为重要。“从广义上讲,教学环境包括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等人才培养所需的教学支撑条件。”东北师大教务处处长魏民介绍道。近几年,东北师大不断加强学科理解课程建设,强化学科交叉融合,积极营造创新性的教学环境。

增强学生的学科理解能力,即从学科本原上结构化地认识学科知识及其思维方式方法,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作用。东师的19个学院(部)大都开设了学科理解课,均由“重量级”教授讲授,让学生在显性化的学科思想下构建学科知识的逻辑框架,清晰地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如果学生对专业理解不深不透,基础不牢,就不可能有创新。”从事多年教务工作的王向东副处长深有感触地说。“学科理解课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得需要教师对学科知识以及具有学科特质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有深厚的认知,并能深入浅出地讲授出来。”年近花甲的陈彬教授一直承担着“化学学科理解”课程的讲授,采用HPS(科学史和科学哲学)教学模式,将科学史和科学哲学融入课程,实现学科知识和学科思想的双进阶。学科交叉是创新的重要途径,很多创新性的研究成果都是学科交叉作用的结果。近年,东北师大通过开设文史哲文科大类和生物、物理、化学、地理、环境理科大类交叉课程,让学生对知识体系有整体化的认知,激发他们产生更多的创新性思维。2017年成立的“陆家羲数理基地班”是东师学科交叉的成功范式。该基地聚集数学、物理两门学科,强化学科融合与协同联动,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持卓越创新的人才培养导向,不断深化人才培养质量。在首批本科毕业生中,75%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能力,保送至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科技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所攻读研究生。2021年11月,该基地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教师如何教———

“致力于开展以问题驱动的过程教育”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几年来,东北师大从指导教师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开展创造性示范课堂建设两个方面着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结果教育转化为以问题驱动的过程教育。

科研与教学是教师发展的“两翼”,经过实践探索,东北师大发现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中,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很有裨益。数学与统计学院高夯教授开设的“人文数学”课就是将其几十年来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的典型案例。这门课程以解决问题为突破口,探究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和格物致知的能力,改变了同学们对数学“很可怕”的认识,反而觉得“很有趣”。在学生心中,“高老师善提‘日用而不知’的问题,激发大家数学学习的兴趣。”2021年,以这门课内容为基础,高夯教授编著了科学出版社“十三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人文数学》。

为了让每名教师都具有讲授创造性课堂的能力,东北师大于2018年启动了“创造的教育”示范课堂建设工作。经学院(部)推荐老师,由教学名师等组成的“豪华专家团”反复磨课后,在学校进行课堂展示,让所有老师都能学习到脱颖而出的“金课”建设经验。马克思主义学部刘迟教授讲授的“社会工作概论”课就是经过多轮磨课后登上学校展台的。这门课不简单地告诉学生“是什么”,而是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提供教学帮助,使教育过程由传统的知识形态向教育形态转化。2019年,该示范课堂荣获首届吉林省高等学校智慧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得到全国20余万人次的关注。刘迟教授也经常受到一些省内院校的邀请,帮助他们打造“创造的教育”示范课堂。现今,东北师大已打造456门示范课堂,之后,东北师大还将陆续建设示范课堂。这些课堂将像一颗颗创造的种子,辐射和引领其他高校。

学生如何学———

致力于培养批判反思型课堂主人”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那么,学校怎样做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体?近年来,东北师大着力抓住大一和大四两个关键时期,依托新生研讨课和实习实践教育两大载体,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批判反思的思维习惯。

新生研讨课是在大一开设的课程,实行小班授课,没有固定教材,自主设计,但核心是要培养学生批判反思等素养,实现师与生的对话关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大一阶段,得让学生学会批判反思的思维方式,要不然其之后的创造性学习就会受到限制。”从教37年的高玉秋教授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主动请缨,开设了“文学经典研读”新生研讨课。或以编排话剧的方式,或以开展辩论赛的方式……大家可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这门课的自由度很高,我们可以‘天马行空’地想像,可以‘随心所欲’地批判,培养了大家的创造性思维。”上完新生研讨课的同学都收获满满。现今,东师已开设48门这样的新生研讨课,深受学生欢迎。

大四的实践环节是检验东师学子创造能力的关键一环。经过几年来“创造的教育”理念的濡染,东师学子的创造能力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并自觉地把创造性思维融入教学实践的备课、教学设计等环节中,引导中小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而实现知识的创新。九月,是东北师大大四学生集中实习的时间,也是实习学校翘首以盼的日子,实习学校非常希望“东师的小老师”能给当地学校的教学注入创新的“血液”。“东师小老师”向有丰富教学经验教师“取经”的过程中,也不断批判反思。“受课时的影响,有的老师提出问题后想马上得到答案,学生思考时间不充分。”在昆明市第八中学实习的2018级学生冯荣佳注意引导中学生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启发他们主动思考。现今,东北师大的实验区已覆盖全国15个省47个县市,在近年来实习实践过程中,东师的“小老师”们把创新的种子播撒在228所中小学校的学生心中,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坚实基础。

教育教学改革是持之以恒的过程,是十年磨一剑的执着,是久久为功的事业。“未来,东师将继续肩负‘两代师表共育’的使命担当,紧扣教育发展脉搏,扎根中国大地,践行‘创造的教育’理念,强师报国,打造创新型教育人才培养高地。”东北师大党委书记杨晓慧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