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抽一管血 燃起一份希望
我校首位“00后”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赴长春捐献
多抽一管血 燃起一份希望我校首位“00后”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赴长春捐献 |
本报讯(学生记者 张静)4月4日,一场特殊的欢送会在东校区艺术楼下举行,美术学院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陈子昱同学临行前接受了吉林市红十字会颁发的捐献造血干细胞荣誉证书。 19岁的陈子昱是美术学院2019级环境设计专业本科生,这次捐献使他成为吉林市红十字会第15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也是目前我市年龄最小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2019年12月,陈子昱在一次校园流动献血车献血时多留取了8毫升血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一年后,又是12月的一天,中华红十字基金会给他打来电话,告知他与一位患者初步配型相合,问他是否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接到通知时,真的觉得自己特别幸运,有的志愿者入库十几年都没能配上,我等了1年多就有了这样一个帮助别人的机会。特别难得,我很珍惜!” 陈子昱对于捐献的具体过程并不了解,通过百度他知道了两件事:从外周血中获取造血干细胞,就像献血一样,对身体并无伤害;用可再生的造血干细胞,可以拯救不可再生的生命。但是真正接到电话决定要不要捐献的时候,他心里还是有些忐忑。他只在网上看过捐献的报道,从来没有见过真正的捐献者,身边也没有一个真实的例子。“偶尔也会担心,捐献对身体影响到底有多大,是不是捐献后我的身体就不行了,心里还是没底的。”陈子昱说。 在争取家人的同意和支持后,陈子昱郑重地给对方回复:“我同意捐赠骨髓。”从那时起,他开始注意饮食、体能等各方面因素的训练,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坚持锻炼,专心为捐赠骨髓做准备。由于受疫情的影响,捐献的时间一直不断被延后。直到最近,捐献程序终于重新启动了。在经历了高分辨检测、全面体检、入院检查等流程后,当天去往长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注射动员剂。 由于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双盲原则,他只知道受捐患者是一位成年人。采集血样结束后,他说:“生命是很珍贵的,有这次机会不容易,希望这位患者能在以后的人生中活出精彩。” 4月9日,陈子昱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同配型成功的患者进行了骨髓移植手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