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殷“初心”薪火传

———读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的回信有感

殷殷“初心”薪火传

———读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的回信有感

 

2021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于教师节前夕,在勉励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的回信中提到了关于新时代好老师的标准。其中有几个关键词深深触动了我,习总书记提到新时代的好老师需要“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接下来我将结合近几年在基层教学岗位的工作心得,谈一谈对这几个词的切身体会。

一、发挥“立德修身”对教学工作的思想导正作用

在日常的基层教学工作中,我们很容易将对“师德师风建设”的理解停留在教学中的严谨态度、服务学生的奉献精神以及为人师表的教学礼仪等表面含义,后续通过理论学习、规章制度的约束来巩固对以上几项的理解。但是我认为这种来自外力的帮助以及约束是被动的,未能全部转化为教师对“立德修身”发自内心的认同和理解。作为艺术类高校的专业教师,各自都在自身范畴的专业领域有一技之长,相比较为模糊笼统的“师德师风”的价值观,对职业道德的认同更容易引起艺术类教师们的共鸣。我们可以从“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入手,引导老师们建立起符合自身专业特点的职业价值观,从而能进一步升格转化为服务教学、服务学生、服务社会的更高层次的教学品德,实现“立德修身”的思想导正作用。

二、营造“潜心治学”的良好学术环境

不可否认,现在的大部分高校的学术环境,确实存在着“功利主义”以及“投机主义”的现象。一部分教师出于评职晋级、事关切身利益的目的,更看重科研、教研项目的数量以及其伴生的社会效益,而忽视了对研究成果的打磨以及对教学反哺的转化。换言之,立足讲台,踏踏实实讲好、讲精每一门课的老师数量正在慢慢减少。专业教师涉足社会实践领域、提升专业能力、技术水平本来是对教学有极大助力的事情,但是一旦工作重心发生了偏移,不但会使原本不足的教学力量流失,同时也会使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脱节,导致高校的知识结构和社会需求出现了严重的标准不对等。如果要从根本改善“潜心治学”的学术环境,就要改变滋生“功利主义”与“投机主义”的土壤,鼓励专业教师在科研、教研项目上的大力探索、奖励研究成果的同时也要更重视成果转化以及应用教学的效果,以此来实现对专业教师客观的、全面的综合评价,让大家真正认识到教科研项目研究以及社会实践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服务于教学,避免优质教学力量的流失同时,回归“潜心治学”的环境。

三、在教学中打开“开拓创新”的新局面

前面阐述的要营造“潜心治学”的良好学术环境,呼吁教师立足讲台,其实与“开拓创新”并不冲突。我们在教学中其实大家一直关注的基本都是参与教学的教师个体,要求教师既要坚守讲台但也要兼顾社会实践,其实这种标准既有些固化同时也有欠科学。教师作为教学个体,能力以及精力都存在客观上的限制,同时能力的侧重点也无法都保持在同一个水平标准上,有的教师侧重理论研究以及成果的应用,有的教师侧重社会资源的获取与整合,单独发展其中的哪一个环节都是具有片面性的,教学中“开拓创新”的局面不一定要盲目的进行新的社会资源的探索,改变以及整合现有的教学团队的力量,实现各司其责、各展所长、成果共享、协作共赢的模式,也是在“开拓创新”的道路上迈出极为坚实的一步。面对新时代环境的来临,我们克服浮躁的心理,扎扎实实的走好每一步,也能在高速的时代发展中站稳脚跟,“开拓创新”也才能具备坚实的基础。

2019年,我作为主创成员参加了吉林艺术学院“2022北京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的设计,整个工作内容持续了一年,包含了一个新年以及两个寒暑假。设计团队的全体成员都顶着项目结果成败未卜、高度保密的工作方式以及高密度的修改数量等等巨大的压力,一直在迷茫中负重前行,而正是这种客服“功利主义”、“投机主义”的务实、奉献的态度,各展所长实现精诚合作的专业融合增幅的力量,使我们打赢了这场艰难的持久战,而这些完成国家重大艺术类项目积累的经验,也将在未来以“传帮带”的形式在教学以及科研工作中传承下去,这就是我理解的“黄大年精神”,也是与其价值观高度重合的“吉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