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也需要打疫苗!海大青年博士在大黄鱼内脏白点病致病机制中取得关键进展
近年来,大黄鱼内脏白点病屡屡发生,成为了水产养殖行业的痛点问题。
作为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内脏白点病的发病死亡率可高达70—80%,故而确定病原的致病机制,并研发病害防控疫苗成为了大黄鱼养殖中关键的学术科研问题。浙江海洋大学陶震博士近期在此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毕业于美国奥本大学的陶震博士是浙江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水生动物健康实验室负责人,长期从事鱼类细菌性病原的生态、毒力机制及其相关疫苗、研究。陶博士目前已经以第一/通讯在《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Aquaculture》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约20余篇,同时担任《Aquaculture》、《Microbial pathogenesis 》、《Journal of Aquatic Animal Health 》、《水产科学》等学术期刊的审稿人。
在真正着手于疫苗研究之前,陶震博士曾主持和参与过过个科研项目,让他有更多的机会跟优秀的人学习和交流,积累研究经验。“我和身边一些非常优秀的同行相比,我是一个慢学习者,通过在项目中一边做一边学的过程中,我发现能胜任的事情变得越来越多,也一直会有新发现,主持或参与这些项目给了我机会去成长。”
正是在这种经历的影响下,陶震积累了足够的科研经验,并不断在科研领域寻找新发现以获得新突破。面对当前水产养殖业面临的问题,需要寻找一些解决方案的背景下,陶震选择开展鱼类疫苗相关的研究,“如我报告里所说的,伴随水产养殖业的扩张,病害是当前以及未来长期过程中产业都会面临的一个风险。面临这样的压力,我们必须要行动去回应。对于我自己关注的问题——大黄鱼内脏白点病,是在我刚开始参加工作的时候,这个疾病就已经很流行了。我曾经所在的实验室,最终确定了疾病的真正病原,也就是杀香鱼假单胞菌。”陶震谈到,养殖户们会经常送一些病鱼样品来实验室,让他和团队帮忙检测和分离病原,判断这些病鱼的菌株对那些抗生素敏感度,这样他们好去买来用。“其实,这会有很大的问题,因为总是担心感染发生,所以有一部分养殖户就会下意识地增加抗生素的使用,大大超出真正需要它们发挥作用的时间范围。”面对这些严峻的问题,陶震希望聚焦研发疫苗的手段来帮助大黄鱼养殖业克服内脏白点病的冲击,希望能用研究帮助养殖业找到更合适的疾病预防方案,推动国家对养殖业的改革举措。
“摸着石头过河”,是陶震在科研过程中最大的感受。陶震说:“当我刚开始接触的时候,我们知道这个病原,但对于它是怎么感染,如何致病等等一概不知。疫苗的类型很多种,我们也不确定哪些可能会有效。况且,对于大黄鱼而言,现在依然没有一些商品化的疫苗,所以很少有可直接借鉴的例子。”但事实证明,陶震通过一次解决一个问题,以及不停地尝试,在新的发现下赢得新突破,最终为大黄鱼内脏白点病减毒活疫苗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目前该项研究的主要成果已在《Aquaculture》和《FEMS microbiology letters》等国际期刊发表高质量论文并申请发明专利。未来,团队还计划和相关疫苗企业合作,进一步开发适合浸泡或口服免疫的疫苗,从而更好地将研究成果带向产业应用,真正地解决大黄鱼养殖生产病害防控的产业瓶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