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双一流”破解地方农林类高校发展难题

  “双一流”建设以学科为总牵引和总抓手,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人才队伍、平台建设、生源质量、资源投入、治理水平等方方面面,其背后是大学内涵发展水平和综合办学实力的比拼。广大地方农林类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区域“三农”事业培养大批知农爱农、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产出更多扎根中国大地的优秀科技成果的重任。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农林类高校要有对标一流、比肩一流的自信和行动。

毋庸讳言,当下无论是在办学水平、政策资源、社会声誉方面,还是对标“双一流”建设标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地方农林类高校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与差距,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办学资源存在瓶颈。近年来,全国多地出台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实施办法,并加大政策资源倾斜力度。在地方政府教育经费投入相对不变的前提下,原本办学经费匮乏的地方农林类高校开源拓渠空间进一步压缩。

第二,竞争环境日益加剧。目前,传统农林类强校稳居“双一流”行列,很多综合性大学也开始参与农林类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多所综合性大学在农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风景园林学、兽医学、草学等学科领域表现突出。地方农林类高校面临的竞争更为激烈。

第三,治理水平亟待提升。从内部来看,地方农林类高校仍秉承着传统农林学科的发展模式,传统优势学科与新技术、新业态融合不足,新兴交叉学科发育不强;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机制未能充分理顺,未能充分给予学院办学自主权,“学科为主体,学院办大学”的现代大学治理理念不够深入人心;以人财物等资源配置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较为滞后,未能充分激发推动事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从外部来看,地方农林类高校思想不够解放,与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国外高水平大学的深度合作不够密切,争取各类办学资源的意识、能力和渠道有限;办学实力和社会声誉不强,致使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支撑解决山水农田湖草治理等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

第四,优质生源尤显不足。优质生源是高校办学的重要因素,影响着科研团队建设、人才队伍储备、社会声誉提升等方方面面。囿于社会各界对农林类学科专业仍存在固化思维与偏见,一些地方农林类高校生源质量长期处于偏低水平,这已成为制约学校实现跨越发展的突出短板之一。

综上,在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环境下,用“慢进则退、不进则亡”来形容地方农林类高校所面临的严峻态势并不为过。但如果辩证地看,地方农林类高校亦拥有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