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梨子、镇子,“共同富裕”的路上究竟藏着什么新密码?
三脚架,无人机,“长枪短炮”齐上阵……前几日,浙大城市学院全媒体中心的学生记者全副武装,来到了杭州余杭区百丈镇、鸬鸟镇与中泰街道,开展“寻乡村文化新变化,建共同富裕示范区——探寻以‘余杭区’为例的乡村文化发展新模式”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青春之名,擦亮文化底色,助力乡村共同富裕。
手机也能拍出大片?
调研第一站,同学们来到了位于余杭区百丈镇的半山村,以“手机摄影”为主题,在文化礼堂为村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从照片构图、镜头推拉到后期调色、软件修图,他们用一个个生动丰富的实际案例,将手机摄影技巧融入到了村民的日常生活中。
讲座结束后,村民们还主动提出实地练习,在同学们手把手的指导下,大家都拍出了满意的“大片”。“同学们讲得很好,原来手机里还有那么多功能可以拍出好看的照片,下次出门旅游就可以用上今天学习到的新技能了。”村民们纷纷为同学们点赞。
竹子也能“出圈”?
百丈镇是毛竹之乡,其中溪口村的毛竹和竹制品更是鼎鼎有名。在这里,队员们遇上了一位开办竹编工作室的年轻创业者,他已从事竹制品行业三年多。
聊起近年来村落的变化,他感慨道:“这几年,小镇村落逐渐开发了旅游业,一些竹制品相关的特色企业和工作室都入驻在这里的特色文化街上,文化气息也越来越浓厚了。”同学们通过调研了解到,百丈镇抓住机遇,充分发挥“毛竹”这一特色优势,率先打造竹制品乡村特色,让游客为之驻足,开发了村民共同富裕的新路子。
在余杭,同样靠竹子“出圈”的还有紫荆村的苦竹。竹林幽幽,流水淙淙,伴着淅淅小雨,一行人抵达了苦竹竹笛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丁志刚的工作室。
走进工作室,入目的是大捆大捆的苦竹原料,工人们或是坐在椅子上打磨竹笛,或是拿着喷漆为竹笛上色,机器加工的声音不绝于耳,手工匠心与现代机械生产在此碰撞与融合。
更有趣的是,工作室内全程开起了直播,主播对着手机介绍起了竹笛的制作工艺,她随手挑起一根竹笛放在唇边吹起,悠扬的笛声霎时填满了房间。
依托直播的形式来宣传推广匠心制造的精致竹笛,并让传统非遗文化重新焕发生机,中泰镇在探寻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一方新天地,也打造了苦竹竹笛制作非遗文化新高地。
梨子也能变“潮”?
距离溪口镇仅四五公里的鸬鸟镇,是“蜜梨”的天下。刚下车,同学们便为眼前万亩梨园的景象所震撼,每棵树上的蜜梨都端正漂亮,小伙伴们纷纷感慨:“浙江省蜜梨之乡果真名副其实!”
“作为地方特色农产品,我们鸬鸟镇的蜜梨发展得很不错,很多户人家都有在种植。”同学们从蜜梨商贩那儿得知,如今,村民们卖梨的方式也很“潮”,他们普遍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直播带货等线上宣传方式打响了鸬鸟蜜梨的知名度,再加上线下较大的客流量,为村民们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也为鸬鸟镇解锁了集体致富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