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H&M、耐克等多家海外品牌以所谓的“强迫劳动”为借口,发表了一份拒绝使用,并抵制新疆棉花的声明。这种抱团打压中国的行为,瞬间引起中国网友轩然大波:央视新闻发表评论斥H&M集团;明星代言人集体解约;各大线上店铺和app下架相应品牌。3月25日,商务部就此事件坚决回应:“所谓中国新疆地区存在‘强迫劳动’,完全是子虚乌有,纯白无瑕的新疆棉花不容任何势力抹黑玷污。希望有关企业尊重市场规律,纠正错误做法,避免商业问题政治化。不论是媒体的斥责、代言人的解约还是商铺自发下架商品,这些行为都蕴含着维护真相的执着和最朴素的爱国情感。”
为什么瞄准新疆棉花,其原因有二。一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由于英国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先例,棉花黑奴观念根深蒂固。欧美将此无根据地映射新疆棉花产业,并利用美国著名的麦卡锡主义来诽谤新疆棉花,其背后真正觊觎得是中国经济。二是别有用心。美国称所谓的“强迫劳动”,实则是为了造成中国民族分裂,而这也是继台湾、香港后,美国在中国新下的埋伏。
要想抹去有心之人对于新疆棉花的污名,就必须培养中国品牌,以“产品”服人。在新疆棉花的大量供应下,2020年中国纺织业规模占比超全球50%,贸易占全球三分之一,中国在纺织服装产业链中居于核心位置,但价值链中的重要位置却被西方独占。这主要由于西方不断向消费者输入品牌故事和价值理念,进而形成了全球性品牌的压制现状。即便中国品牌公司支持新疆棉花在国际上也是杯水车薪。由此,中国服装品牌公司应尽快发展,勋章自身特色,善用以价值观和文化为主导的软实力,发展民族品牌。
然而,这次事件所带来的思考远不只是品牌文化。事实上,这是一场涉及意识形态的正面交锋,干系到民族团结,中国不可能退让。随之必然迎来某些品牌在中国市场受挫,好在中央政府早在2020年就提出了增长经济内循环。外循环是不可否认的一种互利共赢的状态,只是现在这个平衡已近被打破,此时启动国内循环即是未雨绸缪。这就更加需要国内品牌自立自强,国货的崛起需要加快步伐。
但应该指出的是,内循环大发展并不代表中国的市场准入标准发生了变化。对外开放始终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中国将继续一带一路事业;继续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继续开放交流,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中国新发展格局始终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同时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
新疆棉花事件将国外品牌挤占中国市场的事实再一次揭露在公众面前,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我们不该只想到抵制某些别有用心的品牌,还应该更理性地看待新疆棉花事件背后的品牌之争。民族的是世界的,世界的也是民族的,国货当自强需要我们新时代年轻人新鲜血液和理念的注入。支持国货,支持民族品牌强大也是我们大学生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