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清辉照华堂 他在其中乐
访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安锋
生在“安乐窝”,长在洛阳城,他将“永怀河洛间,煌煌祖宗业”的家乡情怀根植于心;传杏坛薪火,承师道风骨,他把“让校园一草一木都为育人说话”的教育职责践之于行;读破万卷书,神交于古人,他的视野里包含着文史哲思、古今中外的百家观点。他,便是洛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客家文化研究会专家安锋。
子承父业三十载
“洛师任教30年纪念证书”是安锋所珍藏的一本证书。“这是很骄傲的”,安锋拿着金灿灿的证书颇为感慨,“不仅我拿到了这个证书,我父亲的也还在家里放着。”早在20世纪50年代,安锋的父亲就在原洛阳师范专科学校物理系担任教师,是原洛阳师范专科学校最早的建校人之一。受父亲的影响,从小伴随学校书卷气长大的安锋也选择了教师这条人生道路。1986年,安锋考入原洛阳师范专科学校,并在毕业后毅然决定留在洛师。
度过青春,跨过而立,丢掉不惑,转眼安锋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从教三十多年来,父亲对安锋的影响远不止对职业的选择。“理科家庭给我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理科思维,第一是注重实干,第二是注重逻辑,第三是注重管理的科学性。”在那个“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理科思维让安锋有着比他人更敏捷的思考方式和更大胆的想法。
如果用当下的热门词来介绍安锋的话,“拒绝躺平”四个字再恰当不过了。从教这三十多年里,他并没有选择安逸地度过,而是不断自我突破,甚至两次申请转岗。虽然岗位在变,但他那份“要让洛阳人经常听到洛阳师院之声”的初心却始终未变。三十多年来,安锋始终秉持为脚下这方热土服务的信仰,坚持宣传洛师的社会形象和参与洛阳市的文化建设。凭着自身社会资源的不断积累,安锋与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的媒体接触越来越多,电视台报纸改版、网络设计等类似活动也常常会出现他的身影。安锋有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他站在日新月异的日子里选择了勇敢,又在更迭交替的变迁中一次次创造精彩。
择一事终一生,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如今,年过半百的他仍致力于文化研究。接过父亲手中的衣钵,安锋用自己对洛师的情怀与热爱,为世世代代的洛师人树起了一座丰碑。
拾得遗珠月下归
安锋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是“宣传大使”。从今年九月份开始,他先后参与策划并录制了2021河洛文化节中的“根在河洛”客家文化大型直播节目、人民网上线的“洛阳客家文化——天下客家 根在河洛”线上公开课、爱奇艺自制的《登场了!洛阳》文化综艺节目。但这些只是安锋这十几年来活跃在文化宣传领域的一个缩影,宣讲《习近平家风思想解析》《最早的中国》等讲座50多场,多次参与录制洛阳电视台节目……安锋做到的远不止这些。“我一直在积极参与各平台的节目策划及录制,想要通过这些途径进一步地宣传、推进洛阳文化,在宣传洛阳的同时也是在宣传我们学校。”最近出圈的“洛阳客家文化——天下客家 根在河洛”线上公开课,正是这一愿望的践行。
“公开课播出后好评不断,半个小时的公开课录制完以后我自己也很感动,这次录制也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整个洛阳的客家氛围。”谈及反响热烈的客家文化公开课,安锋提到的更多是“感动”这个词。相比于观看者对客家文化浅层次的了解,他更在意的是其产生的情感共鸣和内心的触动。
把洛师的声音传播得更远、更广是安锋多年以来一直装在心中的事。2011年,在洛师启动的新校区总体规划工作中,他参与了校园建设理念整体谋划,并主导校园道路和文化命名工作。“全国大多数高校的文化命名是散状的、多元素的,这样缺乏个性。我就思考那能不能用富于地方文化特色的单一的文化主题命名呢?于是,建设‘根在河洛’文化主题园的想法就这样产生了。”在他的倡导下,洛师校园中所有的建筑、道路、景观命名都和河洛文化密不可分。从立雪门、立雪大道背后蕴含着的程门立雪的佳话,到问礼大道讲述孔子入周问礼的故事,再到月明湖背后“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杜甫对故乡的感怀……这一个个鲜活文化符号,跳动着,遍布在洛师的每个角落,打造了专属于洛师的“名片”,更书写了他对洛师的礼赞与深情。
“不断地从历史中发现‘现在’,不停地‘活化’历史,让这些文化走进现代人的视野里面,这是我们文化学者的使命。”没有太多宏大的讲述,安锋认为他所坚守的只不过是自己最基本的责任。
铸魂育人有方法
自任教以来,安锋就很重视搭建一条学生体验社会的桥梁,他把自己的社会经验搬到课堂,从而丰富课程。“我平时比较关注的就是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校学到的东西可以到实践中接受检验。比如我会推荐学院的学生到市里电视台、报社实习。或者一些节目需要观众、市委宣传部拍片子等我都会积极推荐和鼓励学生去参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始终坚持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学士风范教育、感染着学生。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这句话在安锋身上得到了充分的诠释。“教师只有接受过科学的学科体系的指导和锻炼,才能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做到不误人子弟。”从2008年到北京参与全球职业规划师集训获得全球规划师(GCDF)认证,到2017年参与全球生涯教练的培训获得全球生涯教练(BCC)的认证,这一路,他脚步不停,学习不止。时间追溯到2003年,安锋开设了洛师第一节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这像是被埋藏的一颗种子,之后的十几年里,他便在职业生涯研究领域安下了心、扎下了根。如今那颗埋藏的种子已长成参天大树,他带领团队不断地推进我校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并且在2019年组织教学团队录制了相关课程的网课。
目前,已退出实职的安锋正在潜心研究河洛文化,他受邀担任了洛阳诸多社会组织的职务,如洛阳客家文化研究会的常务副会长、秘书长,洛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的副主席、党支部书记,洛阳市隋唐史学会的党支部书记等等,为洛阳文化的发扬光大不断发光发热。近期,他正在关注洛阳诗词,期待自己能从洛阳诗词中发现更多当年洛阳的样子,用自己的视角撰写文章,让洛阳诗词与远方相会,让洛阳这座千年古城在发展中焕发新机。
海无边,云霭为之倾。身为土生土长的洛阳人,安锋从小便深受源远流长的河洛文化的熏陶,这使他与这片华夏文明的祖地之间有一条特殊的纽带。这条纽带牵引着他在讲好洛师故事、挖掘河洛文化的道路上不竭耕耘。回首,这条道路上的脚印依旧清晰、坚实;展望,他将继续在这条道路摸索、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