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传播弘扬中华文化 为海外华裔青少年寻根固魂筑梦贡献青春力量
——记华侨大学华文教育青年志愿者服务队
本月初,来自德国华德中文学校、葡萄牙里斯本中文学校、意大利中意国际学校三所华校的近200名海外华裔青少年,完成了华侨大学第三期“中华才艺体验云课堂”(以下简称“云课堂”)的学习,顺利结业。葡萄牙里斯本中文学校学生刘婷婷称:“通过这次‘云课堂’学习,我了解到中国许多地方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饮食文化、节庆文化、民间艺术等。”
“云课堂”是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华侨大学积极回应海外华社迫切需求,满足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华文化学习燃眉之急的具体举措,受到海内外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称赞。
而这背后,离不开一个团队的不懈努力,那就是华侨大学华文教育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以下简称“华青队”)。
这是一个以华侨大学青年学生为主体,专门致力于面向海外华裔青少年传承、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志愿组织。他们充分发挥青年主体作用与朋辈优势,让青年影响青年,让梦想引领梦想,以学校承办的各类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华文化体验项目为平台,帮助并组织海外华裔青少年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助力海外华裔青少年“寻根、固魂、筑梦”。
六年350名志愿者 服务50余国1.2万名海外华裔青少年
分布于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万海外华裔青少年华裔新生代,流着中华血,怀着华夏情。虽久居异国他乡,对故土疏远陌生,但他们对祖籍国充满乡愁眷念,渴望奔赴中国,寻根问祖,传承中华文化。
秉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根、魂、梦”的新时代侨务工作主线,践行华侨大学“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的办学宗旨,华侨大学的一批青年学子自觉地、有组织地承担起传承、传播、弘扬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2014年9月,华侨大学华文教育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应运而生。
“广大海外华裔青少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是促进民心相通的桥梁,他们对祖籍国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对当代中国发展的认识,直接关系到‘一带一路’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入人心。”华青队指导教师、华侨大学华文教育处崔丽丽老师介绍,“成立华青队,旨在发挥侨校志愿者连接海外华裔青少年的天然优势,通过组织侨校大学生与海外华裔青少年联学、联动、联心,共同学习中华文化、共同探寻祖籍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同心、共圆、共享中国梦。”
六年来,来自华文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建筑学院、材料学院、化工学院等10个学院的350多名志愿者先后加入华青队。他们活跃在学校承办的“中国寻根之旅”“中华文化大乐园”“中华文化大赛”“云课堂”“孔子学院学生夏令营”等各类活动中,贡献青春力量。
志愿者们多重任务、多重角色在身:既是班主任、领队,要为海外华裔青少年学习传承中华文化做好需求调研分析,分层次、分对象制定阶段性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和组织管理制度,负责2-4周实践期间营员的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又是授课教师、指导教师,要为海外华裔青少年定制个性化教学内容,特别为他们讲授汉语、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武术等多门中华文化课程,指导他们开展文化考察与社会实践等。这过程中,青年大学生们也成为了海外华裔青少年寻根途中的陪伴者、固魂之旅的共进者和筑梦路上的同行者。
据不完全统计,在华侨大学华文教育处和校团委指导下,截至2020年10月,华青队共承办103个海外来团的1058个中华文化活动,成功举办300余次开营、闭营仪式及联欢会、境内外学生交流会等,服务来自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西班牙、澳大利亚、德国、南非、阿根廷等50多个国家的12-18岁的海外华裔青少年12000余人,其中接待来华参加中华文化学习体验营员8000余名,线上授课覆盖海外华裔青少年4000余名。
“线上+线下” 助海外华裔青少年寻根固魂筑梦
经过六年的探索与积淀,华青队形成了“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和“语言+文化+实践”的课程体系。
在线下的教学与活动组织中,志愿者们讲授口语课、朗诵课等语言类课程,让海外华裔青少年提升汉语水平,增强母语自信;教授国画、书法等中华传统文化核心课程,让他们提升中华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搭建划龙舟、舞龙等互动平台,让他们传承中华才艺,增强民族自信;策划组织文化讲座,普及文化及国情知识,并带领营员进行文化考察,让他们切身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塑造文化之“魂”。他们还陪伴海外华裔青少年一起走进宗庙祠堂,寻根问祖,追溯姓氏之源,探寻共同的血脉之“根”;参访华侨华人博物馆、华侨华人展,追寻祖辈足迹,安放乡愁情结;访“三金”(金砖会址、金鸡电影节展馆、闽南金三角),品“四高”(高校、高楼、高铁、高科技),真实、立体、全面地感受现代中国的飞速发展,激发海外华裔对家乡巨变的自豪感,增强对祖籍国的认同。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自澳大利亚的康梓墨每每吟诵起这句诗词,总是不禁感叹汉语的魅力与中华文化的美妙,她说,这是志愿者、华文学院2017级学生陈涛教给她的最喜欢的一句古诗词。而陈美丝是“2019年寻根之旅——社交媒体营”的一名营员,她说:“我的家在印度尼西亚,但我的根在中国。这里是爷爷的家,也是我的家,感谢华青队的哥哥姐姐们带我回家。”
线上的教学模式,则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加速形成的。受疫情影响,海外华文学校学生被迫停课停学,跨国线下中华文化学习项目也被迫中止。面对这种突发状况,华青队迅速反应,承担起“云课堂”的授课任务,并创建了全新的线上课程库,截至目前共举办3期“云课堂”,共有来自德国、葡萄牙、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等5个国家的4000余名华裔青少年参与学习,累计课时长达578小时。
华青队第七届队长、华文学院2018级学生金子茜是“云课堂”的剪纸老师。上课前一天,在做课前调试时,她的电脑直接罢工了,为此她跑了三家维修店,都未能修好。于是,金子茜用自己的奖学金买了一台新的电脑。“万一因为我的原因耽误了课,那孩子们好不容易得到的学习机会就又没有了。虽然花销很大,但孩子们课上的笑脸对我来说意义更大!”她说。
来自校内各专业的同学,结合自身专业和技能优势为“大华文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机电学院2018级学生李江浩是华青队副队长,大一、大二两年一直学习武术,在“云课堂”中为海外华裔线上讲授五步拳等中国传统武术。来自里斯本的刘子平同学表示:“十分喜欢李老师的武术课,虽然是线上,但在李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我已经可以完整地打完一套拳术了!”
“云课堂”取得出于意料的效果,获得外方学校、学生和家长的好评。不少华校表达了后续与团队长期合作的意愿,活动得到人民日报、光明网等多家媒体的关注。
“网课弥补了我今年不能去中国的遗憾,希望以后能够有机会去中国看看。”来自法国的姜沛沛同学说。葡萄牙里斯本中文学校校长陈晓红则表示,华侨大学为我们安排的课程内容非常丰富,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希望华侨大学可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我们参加类似的线上培训项目。
海内外青年共成长 结出累累硕果
华青队六年的努力,沉淀出累累硕果。
海外华裔青少年在志愿者们的帮助下,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提升了汉语水平和文化素养,增进了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我从小就想去中国留学,2018年,我参加了华侨大学的文化交流活动,听了志愿者们的讲解,便决定来华大读书,现在我终于实现了梦想。”来自印度尼西亚的林丽珠,如今是华侨大学华文学院的学生。
而华青队队员自己,通过对海外华裔青少年的中华文化授课与文化实践辅导,既深刻理解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保持中华民族之根、铸就中华文化之魂、同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重要意义,更有效提升了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了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未来就业、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他们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新时代青年,其中86名队员毕业后成为海外汉语教师志愿者,分赴世界30余国从事汉语教学志愿服务。
华文教育青年志愿服务项目自实施以来,获得海外华文学校、大学以及海外社会的广泛好评,在取得良好社会效果的同时更产生品牌带动效应,多国华文教育基地校长、老师也纷纷与团队联系,希望为他们送去中华文化课程。该项目并荣获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2019年福建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华侨大学校长特别奖及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等多项表彰。
团队针对海外华裔青少年身份与文化认同感的调研报告,获第26届“挑战杯”华侨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撰写的华裔学生学习祖籍国语言文化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报告,获华侨大学2018年学生暑假社会实践的优秀奖。团队的工作,获人民日报、中新网、光明日报、中国侨网、福建日报、印尼千岛日报、国际日报、欧洲时报、泰国中原日报、缅甸金凤凰等海内外30余家知名媒体的百余篇新闻报道。
“目前学校已启动华文教育青年志愿者培养工程,华教处将制定系统的华青队培养计划,全方位提升志愿者的文化素养和专业能力,与海外华裔新生代组建朋辈团体,以更好地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华文教育处处长涂伟说。
怀揣着对华文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奉献青春的激情,一代代华青队薪火相传,砥砺共进。“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我们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这是我们侨校学生的使命,我们铭记在心、切实笃行!”华青队第五届队长、华文学院研一学生王燕子已经在华青队进行了5年的志愿服务,她表示,华青队将始终秉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帮助更多华裔少年寻血脉之根,固文化之魂,筑民族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