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做一颗中国的 “好种子”

——写在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院士辞世之际

  2021年5月22日,一代科学巨擘陨落。“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先生走完了他91载令人敬仰的人生,带着梦的种子去了远方。

  一颗颗稻种,装满天下粮仓;一叠叠稻束,是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梦;一辈子躬耕田野,他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袁隆平先生心系百姓饭碗,百姓把他的名字刻进自己心里。灵车过处,人们夹道相送;汽笛声声,愿他一路走好。他的一生是情牵祖国、心系人民的一生,是勇于创新、追求真理的一生,是胸怀世界、造福人类的一生,是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我们在悼念这位大师的同时,努力向他学习,才是对他最好的缅怀。
  学他把对祖国的热忱结成饱满的稻穗。“要想不受别人欺负,国家必须强大起来。”袁隆平从小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始终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利益紧紧相连。回望袁老一生,宏愿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一代知识分子对家国命运的情怀和担当。他有过体育救国的梦想,也曾打算参军报国,最终,他将自己对祖国的热忱,结成了一串串饱满的稻穗。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初心,让袁隆平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奋斗。“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是袁隆平先生生前常说的话,他用一生诠释了这句话。
  学他追逐“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的执着。2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接连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2020年,又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 3000 斤的攻关目标。“没有谁,比他对杂交水稻更执着。”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院士办主任辛业芸说。杂交水稻浸入了他的血液,是他的命、他的魂。在千百次失败后,他依然坚信,世界上必有种子,可以战胜饥饿。吾辈当学习先生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这份坚定,学习他锲而不舍追求梦想的这份执着。
  学他脚踏实地让实践绽放绚丽之花。为研究稻种,袁隆平奔波多地,重复一场又一场试验,将双脚扎在广袤田野里。“书本里长不出水稻,只有田里才长得出水稻。”这是袁隆平送给年轻科研工作者的成长秘诀——唯有实践,方不辜负真理。即使身处重病之中,袁隆平最牵挂的还是科研工作,叮嘱学生们要把杂交水稻事业发展好。“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吾辈要学习先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质和作风,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考验人、磨练人的意志,在学习和工作中注重实践,敢于扎根基层一线,在实践中出真知。
  学他让“知农爱农、学农兴农”生根发芽并长成参天大树。新中国成立前,少年袁隆平,因路遇饿殍,而立志学农。“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我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袁隆平先生开始了农学试验,他的研究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的生存境遇。吾辈当学先生这份“农”字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袁隆平同志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向袁隆平同志学习。我校因农机而生、因农机而兴,目前正在深入推动“095工程”,我校党委宣传部专门发文学习袁隆平精神,师生们积极响应,深切悼念袁隆平先生,致敬国之功勋。
  一稻济世,万家粮足。国士无双,先生千古。这位91岁的老人,化作星辰,指引着我们前进。吾辈应化悲痛为力量,继承袁隆平院士未竟的事业,继续追逐“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拼搏,开拓前进。
  (作者为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