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红色擦亮党史学习教育底色——我校用活地方红色资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江苏盐城,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是锻铸铁军精神的中心地,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烙下独特的红色印记。如何盘活地方红色资源,推进高校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盐城师范学院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答卷。
“盐阜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是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党史教育的生动教材,我们要立足学校特色,讲活历史故事、用活红色资源、搞活教育形式,生动鲜活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在全校营造浓厚的学习教育氛围。”盐城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戴斌荣如是说。
接力三十余载,红色讲解薪火相传
“顾正红烈士与日商斗争的过程中被连开两枪后昏迷,次日,因伤势过重,壮烈牺牲,年仅二十岁。”清明期间,盐城师范学院红色讲解团成员郭壁绮准时来到盐城市烈士陵园,向前来祭扫的人们讲述革命英烈的感人故事。自1990年起,学校依托盐城新四军纪念馆、盐城市烈士陵园等,组织数百名大学生担任义务讲解员,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这是一场青春的接力。30余年来,红色讲解从未中断。
“每一次讲解,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现已在基层政府工作的宗津好,2016年加入红色讲解团,谈及当初的讲解经历,她仍心潮澎湃。“革命先烈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我,给我带来无穷的精神力量,也激励着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从一代一代大学生讲解员的身上,我看到了红色精神的传承与担当。”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张桂华说。“红色讲解,既是对红色文化的传承,更是对青年学子精神品质的再塑。青年学子在讲解的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
踏访128个镇村,追寻烈士红色印记
“我们村原来叫高庄村,不叫世明村。”谈及村庄改名的历史,在盐城市阜宁县世明村,几乎每个村民都能说上几句。“郭猛镇、潘黄街道、四烈村、五烈镇……”在盐城,像这样以以烈士命名的镇村共有128个。作为我国重要的革命老区之一,盐城在中国革命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而在盐阜大地上,128个以烈士命名的镇村,寄托了人们对英雄烈士的无限追思与怀念。
烈士已逝,精神长存。去年暑假,法政学院200余名大学生,行程累计3000多公里,对128个烈士命名的镇村开展走访调研,累计发放问卷2000余份,访谈200余人,形成调研报告《红色文化助推乡村高质量发展研究》。出生于盐城市五烈镇的曹可凡同学,谈及村庄五烈镇名字的由来,如数家珍。“小时候,经常听爷爷讲起家乡烈士们的故事。五烈镇,正是为了纪念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唐学海、陈维仁、许文华、孙保民、李友存5位烈士。”曹可凡在自己的调研日志中这样写到。“跟随调研组重回故里,让我对从小耳濡目染的家乡红色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
“红色文化蕴涵无穷的精神力量。”法政学院院长朱广东说。“根据调研结论,红色文化在红色镇村的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希望大学生们将这个课题继续深入做下去,为传承红色文化、振兴乡村贡献一份力量。”
跨越3000多公里,红色故事流响天山脚下
3月14日,盐城师范学院第24批新疆实习支教团出征,50名大学生前往新疆伊犁、察布查尔、哈密等地中小学和职校开展实习支教。自2009年以来,学校已派出24批1406名实习支教大学生和44名指导老师奔赴新疆,足迹遍布天山南北。
不同以往的是,此次支教团成员们在备课中增加了“秘密配方”——盐城新四军铁军故事。“盐城与新疆虽然相隔千里,但是两地人民流淌着的红色血液是相通的。”支教团指导老师言浩杰说。“我们希望将盐阜大地的铁军故事带到天山脚下,让它在祖国大地上广为流传。”
4月19日,支教团大学生陈家柠、郭星星、刘园园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第十一中学七年级300多名师生作了题为“为人民服务——贯穿百年党史的生命线”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宣讲。宣讲中,三位大学生将新四军一心为民的感人小故事融入其中,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老师们的讲课非常精彩,让我们对党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也让我对新四军的铁军精神有了一定的了解。有机会的话,我一定要到盐城的新四军纪念馆看看。”七年级学生热依赛听完宣讲后激动地说。
“这些支教老师真的了不起!她们不仅有着扎实的专业知识,还有比较成熟的演讲技巧,把党史知识讲的非常生动,非常透彻,给予我们广大师生一次心灵的洗礼。”哈密市第十一中学党委书记范卫东对宣讲团直竖大拇指。
言浩杰老师透露,目前,哈密市伊州区教育局已经和他们取得联系,准备安排宣讲团在全区中小学校进行党史方面的宣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