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三万六千里帮扶情暖学子心—我校开展百户贫困学生家访活动
“老师们一路奔波,辛苦了,坐下歇歇,喝点热水吧!”
“想不到大学老师也来家访,太感谢了!”
“老师,我家人说你们大老远的过去还带了慰问品,谢谢老师。”
……
家长朴实的话语,学生真诚的短信,一幕幕温暖的画面留在盐师资助人的心中。
庚子秋冬,学校组建16支师生团队奔赴省内11个地级市26个县区103户经济困难学生家庭走访,总行程1.8万公里,将党和国家的关怀送入贫困学子家中。
学生资助工作贵在一个“准”字,一百次谈话抵不上一次家访。作为推进高校资助工作精准化的重要手段,家访更贴实际、更见实效、更具温度,有助于形成家校育人合力。在脱贫攻坚战取得重大胜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之际,原本寻常的家访工作又有着特别的意义。
锁定走访对象 做足访前“功课”
“为什么今年的家访对象不再聚焦于建档立卡学生家庭?”面对访前培训期间二级学院辅导员的困惑,学工处资助管理中心刘婧婧老师解释道:“今年脱贫攻坚战收官,建档立卡家庭的学生近年来已成为学校资助工作的重点群体,享受了全面精准的资助关怀,而其他类型的贫困生家庭状况如何,需要我们深入实地一探究竟,才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帮扶。”省内非建档立卡贫困生家庭,成为了本轮家访工作的聚焦点。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入户走访除了有助于了解受访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更有利于加深对学生身心全貌的把握,从而可以开展更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帮扶。为此,提前掌握受访学生在校的各方面情况就成为家访前重要的“功课”。
为避免受平时形成的刻板印象干扰,学工处特意将受访学生所在学院与家访团队成员所在学院进行了交叉安排。家访前,16支团队成员详细了解本团队走访学生的在校表现、获助情况及其家庭基本情况,勾勒出受访学生的身心样貌和走访家庭的基础画像,假设逻辑联系,带着问题走访,力求深入探索受访家庭困境和学生成长的家庭动因。
深入细致访谈 化解思想困惑
做足了充分的访前“功课”,16支家访团队在入户走访中有的放矢,深入访谈细致入微、得心应手。“孩子的学费当初是怎么解决的?”
“都是向亲戚们东拼西凑弄来的学费,我们不敢申请生源地助学贷款,怕还不上。”小A同学的父亲在访谈中流露出对还助学贷款的担心。“儿子十年前得病走了,儿媳离家出走,两个孙女我们老两口一手带大,但她们从不愿意哭穷,希望老师们能在校多多关心我的小孙女。”小H同学的奶奶拉着走访老师的手诉说。
……
传统守旧的思想、吃不透资助政策、不愿诉说的自尊等思维方式与情感因素,一直是阻碍贫困家庭子女顺利求学的深层原因。
在交谈中,走访团队成员深入浅出向小A的父母讲明了生源地助学贷款的还款年限与国家贴息政策。
“老师们将助学贷款讲得这么细,我们这下子全明白了,以后娃娃读书就靠助学贷款了。”小A的父母脸上愁容散去。
“您放心,我们一定把您的想法转达给小H的辅导员,老师们经常和孩子们聊天呢。”走访团队的老师轻轻地拍着小H奶奶的手安慰着。
悉心倾听、耐心讲解,及时的互动让走访效果显现。
访后及时反馈 形成工作闭环
“家访多是利用休息日开展的,虽然辛苦疲劳,但走访下来后,我们还是发现贫困生家庭与我们之前掌握的情况并不完全一样。现场感知对后续资助工作更具现实意义,家访情况需要及时交流反馈。”家访团队成员纷纷表示。
在家访归来的专题交流会上,16支团队的负责人逐一向受访学生所在学院详细反馈走访情况,提出资助建议与帮扶措施,共同勾画后续帮扶方案,形成了本轮家访工作的闭环。
每一个学生的背后都有一个不一样的家庭,而困难家庭大多有着相似的致贫因素。因病因残致贫、多子女上学致贫,成为贫困家庭群像中最突出的特征。
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不局限于经济困难;扶贫更要扶智,在学业帮扶和培养学生能力上下功夫;扶贫还得扶志,在心理疏导和塑造学生积极心态上做文章;要帮助贫困学生从根本上发生改变,要做好就业指导,引导他们做好生涯规划;要对贫困生资助信息保密,维护学生的尊严……交流会上,辅导员们畅所欲言,讲实况、谈方案、说感受,为优化资助育人工作出谋划策,擘画受访贫困生成长发展的生涯彩虹图,不断达成新的育人共识。
原计划一个半小时的交流会开了整整一下午。党委学工部部长李健明说道:“走访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使我们更理解贫困、更理解学生,进而更有针对性地做好资助育人工作。”
“朋辈”参与家访接受教育洗礼
本轮家访在组建团队时,首次吸纳了大学生朋辈志愿者加入。招募令一发出,在校生报名踊跃,最终有26名学生志愿者入选。
大学生朋辈志愿者多数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吸纳其参与走访经济困难学生家庭,意在拓展资助育人对象,使他们在家访中受触动、知感恩、长才干。为了保护受访学生的隐私,分组时做到朋辈志愿者与受访家庭的学生“双盲”,所在学院不同、生活学习无深入交集,也减轻了朋辈志愿者在家访中的顾虑。
家访过程中,朋辈志愿者们协助老师做好行程规划、提前沟通、访谈记录等工作。他们在家访中获益匪浅,锻炼了人际交往、组织管理、观察总结等能力,寒门学子贫而有志、贫而乐观、贫而好学的种种优秀品质,更激发了他们对生活、学习和家庭的积极态度和感恩意识。
家访一结束,朋辈志愿者们纷纷敲起键盘,写下了最真实的心得体会。“实地走访了农村的贫困户,才觉察并非所有的家庭都生活富足,并非所有的孩子都能衣食无忧,都能与亲人撒娇卖萌,原来我是如此的幸福。”朋辈志愿者小范同学这样写道。
“家访是我校近年来落实精准资助工作的重要环节。我们就是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让全体资助工作者在走访中获得贫困生家庭的第一手信息,形成家校育人合力,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帮扶,让资助工作更贴近学生实际,让资助育人更有内涵、更有温度。”盐城师范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张桂华道出了经济困难学生家访工作的真意。
家访年年跑,今年不一样。我校扎实开展经济困难学生家访工作,将党和国家的资助政策送入学生家庭,将学校的关怀和鼓励传递给贫困学子,逐步优化“信息摸排-分级培训-实地走访-访后座谈”的家访工作机制,不断提升家访的育人功效,积极探索资助育人的新路径,在教育扶贫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