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同心故事:中国文化和我们
张颖炜(左 5)与参训老师合影
张颖炜(左 1)带领学生参加省大学生艺术展演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熊秉明先生在《佛像和我们》一文中借佛像的视角谈中国文化,谈及自己的崇洋情绪,说他总不认为中国的佛像是雕塑、是艺术,大抵只能算是匠人之作,而西方的雕塑,追溯至希腊雅典时期,都是一种神圣的经典。可是,当他考取公费留学,到法国学习,拜访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玛尔丹时,玛尔丹对他说:“《老子》是我放在枕边的书,那是人类智慧的精粹!”彼时的熊秉明先生已经在反思了———在我们渐渐忘却时,西方人却在认真地拜读我们的经典。十几年前,我在讲《佛像和我们》时,给学生展示了莫高窟、龙门、麦积山、云冈石窟的雕塑图片,并与罗丹、贝尼尼的作品进行对比,如《吻》《阿波罗和达芙妮》《圣德列萨》等,可最终,还是有很多学生不能接受中国造型艺术的抽象,而喜欢西方雕塑的写实。我再给他们看《三岔口》,我说,这样惟妙惟肖的虚拟,是一种怎样的艺术境界啊,可是仍然有学生说,老师,我还是喜欢美国大片。对此,我很无奈,也很迷茫,该如何让青年人接受我们自己的文化?
2009年,我被教育部选拔为“国家公派汉语教师”,以一个汉语和中国文化传播者的身份来到美国,讲授汉语和中国文化。当我静静地坐在教室的一角,和外国学生一起看中国文化宣传片时;当我欣赏着屏幕上昆曲选段中旦角的如水般华丽优雅的身段与唱腔时;当我身边的学生用刚学到的词不时发出“漂亮”“很漂亮”“太漂亮了”时;当我跟他们解释中国红代表着吉祥、喜庆、热情、生命力时;当我告诉他们中国的传统建筑庭院深深深几许,大红灯笼高高挂、几人欢笑几人愁,门前石狮镇宅守、雕栏画栋构造繁,牡丹喜鹊蝙蝠竹、一草一木总关情时;当我和他们一起用砚台磨墨,写中国的毛笔字时;当我手把手教他们剪红双喜、锯齿毛,他们剪完后小心翼翼地打开,然后欣喜若狂地展示自己的艺术作品时……我由衷地为中国文化自豪!虽然以我之口、以我之手传播的中国文化,仅是洞窥一隅,但在这样的传播中,我也体悟到,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不能有隔膜,它需要具象的载体,可看、可听、可触摸、可参与。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把文化建设提到了很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这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来,党中央首次明确了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一名民主党派人士,我也积极参与到中国文化的建设与传播中来,为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科研工作中,我积极关注社会语言生活,2015年,我撰写的《不能听任网络詈词“绞杀”汉语之美》被《光明日报》刊发,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新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光明网、人民网、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文明网等全文转载;我也尝试从文化的角度来解读语言,我撰写的《南通原生态民歌的语言艺术特色》,发表于2020年第4期的《艺术百家》。在平时授课中,我会结合语言学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提升母语规范意识、积极关注汉语文化,近五年,我指导学生成功申报并完成两项国家级语言类大创课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锻炼了实践能力,也提升了母语文化的认同和保护意识。在我校的《京杭大运河江苏流域戏曲进校园师资的高端培训》项目中,我承担了培训任务,带领受训者思考戏曲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在国培小学教师课程中,我认真讲解,让受训者了解汉语的韵律美与汉语文化。2020年,我带领学生参加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我创作和指导的朗诵作品《青春宣言》获得一等奖,学生在中国诗歌的朗诵中,感受到汉语的声律之美、感受到诗歌的精神之美!我校组织开展了“京杭大运河江苏流域戏曲文化传承创新工程”,该工程以京杭大运河江苏流域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推进地方传统文化的系统研究与传承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设和传播中来。
我们的祖国,从历史悠久的文明中走来,带着青铜文化的辉煌,带着四大发明的璀璨,带着唐诗宋词的华章,带着丝绸之路的灿烂!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立振兴中华之志,把爱国之情化为效国之行。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现代化,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所以,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共同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为把祖国建设成现代化的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
(该文荣获江苏省高校统一战线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活动之一“我的同心故事”主题征文比赛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