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舍的援疆情结-记我校援疆支教教师周健
喀什与烟台,4696公里的距离。喀什位于新疆西南,东为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有喀喇昆仑山,北卧天山南脉,西立帕米尔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喀什地区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降水少,气候干燥寒冷,沙尘暴频发。但这些,没有挡住周健西行援疆的脚步。
简单的衣物,几本书籍,一个水杯,这就是周健的行李箱。带着组织给予的责任、使命与担当,2018年9月,执着的周健,说服了家人,前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大学开始了她的援疆之路。
勤耕不辍,助力新疆新发展
西部边疆的教学起点相对较低,教育管理水平、师资力量、科研水平等都与沿海地区存在着一定差距。为此,细心的周健特地带了一些关于基础教学和科研讲座的资料,以便于跟喀什大学的教师们分享。“参与援疆工作,不仅要有毅力和智慧,也要有责任和目标。”周健表示。
为了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助力喀什地区的产业与经济发展,周健跟喀什大学的同事们共同申报了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并双双获批,为喀什大学再添两所省部级研究机构。她还积极对接校外资源,大力推动喀什大学与当地政府间的合作,与同事一起成功中标喀什经济开发区公共事务局的委托项目——《深圳产业园生产经营和用工调查研究》,此外还主持申报获批了新疆自治区社科规划项目1项、自治区高校人文计划重点项目1项,接受重大委托研究项目1项。这些都有效提高了喀什大学师资的“造血”能力。
除了平均每周11学时的教学任务之外,本科毕业生的毕业指导、硕士研究生的论文答辩等,也需要周健投入不少精力。“看到学生们求知若渴的眼神,就会自然地使出‘洪荒之力’,想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都教给他们。”周健笑着说。
师爱无疆,春风化雨细无声
尽可能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精神世界,这是一名教师必须要做到的。作为援疆教师,周健非常注重各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她主动参与到当地的“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中,先后结对8名民族学生。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自己的生活、求学及工作经历,与学生们谈心交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对于那些存在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心理弱势、就业困难等特殊情况的学生,心系学生、情注教育的周健,善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恰当的方式解决。操场上、宿舍中、林间小路上,她与学生交谈的身影时常可见。每次交谈之后,周健还会及时地做好谈话记录和后续跟踪,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一个也不能少”。
帮扶暖心,民族团结记心中
平日里的周健,生活节俭,朴素简单,而对有困难的人,却总慷慨相助。她在参加“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活动中,与巴仁乡三村阿米妮古丽·伊斯拉木家认亲结对,定期为他们一家人捐款送物。“周老师很善良,对我们一家人的生活都特别关心。”提起热心的周健,阿米妮古丽·伊斯拉木总是激动地竖起大拇指。周健还主动帮助图尔贡·奥斯曼、麦麦提敏·托合提和卡德尔·吾布力3个家庭,通过多种渠道为他们提供现代农业信息服务,帮他们实现增收致富。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也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了增强当地各族人民的民族归属感,周健从报刊、杂志、网络上多方搜集资料,用生动走心的民族故事来作宣传。“思想工作做好了,民族团结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让民族大团结的内涵在各族人民心中生根发芽,也是我援疆支教的重要使命”。周健说。
“朴实真诚的喀什人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深深感动着我,使我能快速融入到这片土地上,这里有我的付出,也有我满满的收获。”在第九批援疆服务期满后,她经过深思熟虑毅然选择继续留下,成为第十批援疆人,开启了她服务喀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