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赛融通,产教融合,探索人才培养的“城建模式”
近日,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在广州落幕。在本届大赛上,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江苏城建学院”)代表队取得了新的历史突破,获得了2金1银1铜的好成绩。
由该校教师杜易、董建军、吴斌指导企业职工参赛的木工、砌筑项目分别摘得两枚金牌,教师张悠荣、仇成威指导的学生冯坤痒、田浩获得混凝土建筑项目银牌,教师孔祥峰、车风义指导的学生杨旭获得油漆与装饰项目铜牌,所有学生选手全部入围国家集训队。
在这场前所未有的职业技能“超级大赛”中,江苏城建学院展现了建筑行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及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的“城建模式”。
平日里的积累
课赛融通,将大赛标准嵌入教学全过程
冯坤痒和田浩都是该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进入大二后,每隔两周,专业课老师张悠荣都会带着他们班,进入集训基地,现场观摩当时正在备战世界技能大赛省赛的师兄们搭建铝模、浇筑混凝土并参与体验。“现场体验让我们仿佛置身真实赛场,对我们学好技能有很大帮助。”冯坤痒说。
张悠荣表示,将技能竞赛项目提前介入到学生的专业实操环节,让教学与大赛接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技能人才培养打下实践基础。
而在建筑装饰专业,将竞赛评分模式融入课堂,则是“课赛融通”的又一亮点。“我们借鉴了技能大赛的评分模式,形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孔祥峰告诉记者,从前期推广引入技能竞赛,到学生制作作品、验收,再到完成报告,最后对照大赛标准进行互评打分、自主分析评价,可以促进学生举一反三,对知识点的学习更加深入。
据该校教务处处长袁建刚介绍,自学校升格起,就开展“染绿嵌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绿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方案,将大赛标准和职业标准嵌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以大赛来推动教学项目化进程,通过每年技能文化节的高参与率,将大赛引领作用辐射更多的学生。依托大赛获奖选手带领社团、协会的方式做好梯队建设。
赛场外的收获
扛得起两吨的铝模,调得了眼花的口红色号
混凝土建筑项目作为世界职业技能大赛上最重的项目,对选手的体能要求非常高。备赛的一年半里,每天1小时的耐力跑加引体向上、举杠铃,成了冯坤痒、田浩的日常。田浩说,国赛使用的铝模虽然相对轻一些,但每块也有三四十斤,整体重量约两吨,组装时需要把它们抬到一米的高度。这对于两个身形精瘦的男孩来说,曾经非常吃力。为了更高效地完成比赛,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了每日运动计划,课余时间往返于健身房、操场,练就了一身“腱子肉”,最终在赛场上表现出色。
建筑装饰专业大二学生杨旭,在比赛中拿到色彩计时涂装调色单项的全国最高分。“谁说我们男生不懂口红色号?我可以立马给你调出来。”采访当天,记者随机给出四种不同颜色的口红,杨旭现场挑战1分钟调色。对色彩天生具有超高敏锐度的他,很快用油漆准确调出了相对应的口红色号。
事实上,相比其他选手,杨旭的比赛经验并不多。从墙纸施工到调色、创意,在建筑装饰专业骨干教师孔祥峰、车风义的仿真式拉练下,杨旭一路逆袭,打败经验丰富的选手,走上国赛赛场。
千里马的伯乐
产教融合,集训地走出金牌教练
经过多年探索,江苏城建学院不仅在学生培养上形成了成熟的体系,在职后人员培养上也形成了稳定的产教融合“城建模式”。
本次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学校作为江苏省木工、砌筑两个项目的省级集训地,还承担着省内参赛选手的培养任务。来自南通企业的王亚兵及来自常州企业的高海建,通过在学校的系统训练和学校创造条件外出拉练学习,以及该校教练的全程指导陪同下,斩获两枚金牌。“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已形成浓厚的技能文化氛围,在城建学院的平台上,我校师资团队及学校的配套支持都能为竞赛选手提供良好的技能竞赛集训环境,有效提升其技能水平,在各类技能大赛中斩获佳绩。”校党委书记黄志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