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恋曲1990”永远唱给母校听

  近日,听到一条毕业生集体自发在母校设立奖学金的消息,颇受感动。
  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学院1990级学生在毕业20周年聚会上,热烈讨论间形成了共识:当年老师带着我们一起唱“恋曲1990”的场景历历在目、温情撞怀,不如凑个19900元的奖学金,为这段“暖暖”的回忆留个印记,也给学弟学妹们鼓鼓劲儿。于是,从2015年起,这个毕业生自发众筹在学院设立的奖学金就正式开始颁发了。据召集人介绍,他们每位同学的捐赠数额和次数保密,但每次由学院代为颁发的数额是公开且固定的,就是19900元,是同学们心中永恒的“恋曲1990”。
  高校里的奖学金,大多由政府或企业提供,毕业生自发捐款设立相对稀缺。这曲特别的“恋曲1990”,唱出了绿叶对根的情谊,让人感受到师生间美好感情的生生不息。
  同样是在山东农业大学,颁发时间长达20年的“慕·赵”奖学金也是一段美谈。    1977级植保专业学生赵焱,毕业后历经波折,创立的农药企业年生产总值不断取得可观增长。他读书期间就跟着慕立义教授跑遍大半个中国做调研写毕业论文,时不时到老师家蹭饭,工作后遇到难关,更得到慕立义教授和母校倾力相助。所以,在把企业做大到足以回报学校与社会时,他在植保学院设立了“慕·赵”奖学金和济困助学金。他一直说,这一行动其实就像长大的孩子给父母一点钱,天经地义。
  把学校的温暖、爱和实力传递给学生的,正是老师。
  高校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条件、科研平台和实践天地,学生在这里上课、修学分,累积知识,同时,也在这里增长能力,成熟心智,结下情谊。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和奋斗岁月里,同学们取得的不止是可以量化的数字显现出来的成绩,更有老师的引导与关怀、同窗的陪伴与激励。
  一个人怀念母校时,想起的可能是热闹的操场、安静的图书馆、诱人的食堂、做不完的实验,是校园里春天的玉兰、夏天的荷花、秋季的银杏和冬日的雪松,是与他一起打打闹闹的上铺兄弟、偶尔闹点小别扭的宿舍姐妹,但他和她更怀念的,一定是课堂上风趣的老师、唠叨不停的辅导员,是手把手教自己查文献、做实验、写论文、作报告的研究生导师。
  学校是学生成才的苗圃,老师是园丁;学校是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老师是心灵导师;学校为学生提供的教育,教师是传播者。正是那些有大学识大情怀大爱的“大先生”,培育出了那些努力上进又心怀感恩的学生,共同丰满了学校坚实骨架上的血肉和情感。
  念人者,人常念之;敬人者,人常敬之。于老师,于毕业生,于一所学校,皆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