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特区”学堂培养大视野人才
11月4日,生命科学院博士研究生张磊在“中关村‘一带一路’植物生理青年论坛”上的报告获得与会人员的广泛好评。这个长相甜美、落落大方的姑娘,在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导师郑成超指导下,把“在非生物胁迫条件下植物基因表达调控方面的研究”做得有声有色,多次在全国、全省论坛上作汇报,拿奖到手软,妥妥“别人家的孩子”。说起成长经历,张磊感慨,“因为我是齐鲁学堂的学生!我们拥有那么好的老师和平台,必须优秀!”
正如校长张宪省前几天与齐鲁学堂新生座谈时所描述的,“齐鲁学堂是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小特区’,实施个性化、小班化、国际化及导师制、学分制、小学期制和书院制‘三化四制’培养模式。集中优势资源,配备一流师资,把大家培养成拥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的行业领军人才。”
2015年,学校设立齐鲁学堂下力气培养跨学科拔尖人才。在农学、植物科学与技术、植物保护等17个专业大一新生中择优选拔进入,原专业和学堂共同负责、科研导师“一对一”指导,致力于本硕博一体化培养,过程中动态管理。张磊就是第一批进入学堂的40位幸运儿之一。历经几年摸索,2021年,齐鲁学堂作为二级学院独立招生,360多位学生踊跃报名。
学校为学堂学生配备了最强大的科研团队和最优秀的师资。农学院学生魏新意,导师是攻克了小麦“癌症”赤霉病并在《科学》杂志发文的孔令让教授。孔老师和小魏商量把硕士研究论文确定为 “小麦新品种山农40抗秆锈病基因的鉴定及定位”。“在优秀团队中,总被一股力量推动着!”她兴奋地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束怀瑞夸赞齐鲁学堂的孩子们有眼光,说农科类研究生大有可为,用自己和多位院士的奋斗故事鼓励大家未来致力于强农兴农。张宪省教授既是校长、也是导师,时常叮嘱大家打好知识基础,提高实践技能。一大批知名专家相继参与学堂举办的丰富多彩的微沙龙活动,开拓同学们视野。
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科研平台和资源向齐鲁学堂学生全面开放。双语课程、暑期学校、国际会议、出国访学等,学堂学生拥有大把机会。他们还可以跨学院、跨年级、跨专业选择专业课和实践课,与导师共同制定“个人成长计划”。
跟着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导师王中华,动物营养专业直博生董旭晟经常跑牛场学习,在导师指导下参与编写教材、制定行业标准,科研产出令人艳羡。“齐鲁学堂和实验室的学术氛围,一直激励着我勇敢前行!”董旭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