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以观德 内外皆修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意为: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一定是比试射艺。《周礼·保氏》载:“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射便为其中一艺。孔子提倡君子当“志于道、依于仁、据于德、游于艺”,此“艺”中便有射艺。自此士人多推崇读书习射,可谓文武兼备,内外皆修。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大文豪苏轼都是善射之士,其作品中常可见射艺身影。唐代诗人张祜有一篇专门描述徐州城外猎射的诗作《观徐州李司空猎》:
    晓出郡城东,分围浅草中。
    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
    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
    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
     这首诗中,诗人十分生动地描绘了猎射场景,让人读起来宛如身临其境。
     提到徐州,不得不说一下“徐州箭手”。“徐州箭手”这一词最早出现在《明史》中,书中提及:“徐州有箭手。”实际上,徐州箭手历史更为久远。5700年前一位当地的战士中箭而亡,其遗骸上的骨镞历经数千年依然锋利如初。两汉时期,人们把徐州箭手镌刻在青石之上,记下他们用弓弩保家卫国的艺术形象。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可以在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看到他们忠贞勇武的身影。尽管徐州是兵家必争之地,军射尤为突出,但以教育为目的的礼射也曾十分兴盛。《徐州志》中曾记载嘉靖年间在城隍庙西建有射圃亭。射圃便是《礼记·射义》提到的孔子在矍相之圃研习礼射的场所,后人将其称为习射专用场所,类似于今天我们学校的礼射场。
      所谓礼射,是礼为核心,射为基础,修身修德为目的的传统射箭活动,遵循“进退周还必中礼”,提倡用“观德之射”展示“君子之争”。习射礼仪包含射前礼、射毕礼、礼侯礼,是对敬人、敬事、敬物的具体体现。孔子曾说:“不学礼,无以立。”这里的“礼”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我们一切行为的规范与准则。小至修身齐家,大至治国平天下,无不有礼。正是有了礼的引领,我们才出现了礼乐盛世的辉煌,才有了礼仪之邦的美称。用礼射规范学生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其基于射而超脱于射,帮助他们在得失之间反复打磨心性,提升品性,进修德性,最后达到修身的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引用经典“学如弓弩,才如箭镞”来勉励青年好好学习,争做德才兼备之人。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射艺,在新时代应焕发出新的活力。对礼射文化进行传承推广,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综合素养和身体素质,可以很好地引导青少年“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达到内外兼修的教育目的。
      曾获礼射大赛冠军的刘旭同学,对于古今礼射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古今礼射最大的差别在于习射的目的不同。古代礼射有着国防和教育的需求。王安石曾说:‘居可教,出可战。’这是礼射在古代发挥的作用。今天弓箭退出了军事舞台,但活跃于教育领域,它的育人功能正在被发掘应用,今天学习礼射,为的是以射立德、以射修身,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提到礼射的育人作用,江苏师范大学的杨成燕老师说道:“为什么要学礼射,理由有两个:一个是提高你们的专注力,另外一个就是做什么事情一定要把心沉静下来,才能做好事情。心要是浮躁的话,做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礼射对人格的塑造、性格的养成都有很大的帮助。”第一次来参加礼射大赛的荣华同学回想自己的习射经历说道:“引彀,发矢,敛弓,张弛之间让我的心收放自如,趋于平静。原来的我心收不住,经常心浮气躁,是礼射教会了我如何静下心来。或许这便是修身养性。”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我们弯弓射雕,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如今的太平天下,我们心藏猛虎,赏明月清风,良辰美景。建院的礼射场上,一位位神采奕奕的射手,身着传统服饰,拈弓搭箭,将有志之矢射入立德之鹄,干脆,又是那么的优雅。对于他们而言,第一第二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当从自己手中射出去的箭勾勒出了一道道优美的弧线,他们是否也能够感受到来自历史厚重的回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