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休干部、老党员乔惠民:“能为老百姓做一点儿就做一点儿”
乔惠民,1928年3月生于山东莱阳。1945年3月担任山东莱西县马连庄区农村小学教员,从此开始投身革命工作。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先后担任山东莱西县河头店区教员、区委宣传干事,溧阳县壁乔区区委宣传干事,金坛县土改工作队队员,共青团金坛县委干事,苏南农林处省农林厅收发员,常州市城建局人事干事、城建托儿所所长,常州市建工局人事副科长,常州市城建局人事副科长,常州市公交公司党支部副书记,常州市美术设计公司副主任,常州市轻工局机关支部副书记、保卫科副科长等职。1981年8月调任常州市轻工业职工大学(后并入常州工学院)党支部副书记,1984年12月离休。2015年9月,作为常州市教育界唯一一位在抗战时期就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同志,她获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2017年至2018年,她先后当选“江苏最美资助人”“常州工学院优秀共产党员”“常州市十佳母亲”。
入党近75年来,无论是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还是激情燃烧的职业生涯,还是本该颐养天年的离休岁月,乔惠民始终牢记党员的初心使命,“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爱”,时时处处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展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的优良品格与崇高境界。
坚定理想信念 甘当“螺丝钉”
“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为的“总开关”。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一个党员、一个党员干部,乔惠民始终怀抱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强烈的组织观念,甘当一枚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能做到忠诚干净担当、履职尽责。“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乔惠民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不断地“做”中,始终坚定跟党走的信念。
1945年,年仅17岁的乔惠民经推荐来到山东莱西县马连庄区农村小学做教员,从此投身革命。在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她牢固树立“教书也是抗日”的信念,全情投入、竭尽所能做好党交付的每一件工作。在抗日根据地一所连同校长在内只有2名教师的小学里,她白天教四个年级学生数学,晚上和农忙假期,积极参与抗日宣传和抗日后勤工作:贴标语、晒军粮,发动群众参军,上交优质公粮。组建小剧团,开展文艺汇演;传播革命思想,激发民众的抗日热情。鼓励妇女上识字班,学习文化知识;参与“土改”材料收集整理工作。身体柔弱的她还主动学习了解“绊雷”的工作原理,直接参与掩埋地雷工作。
进入和平年代,尽管硝烟散尽,但乔惠民仍旧初心不忘、本色不改。在听从组织召唤、服从组织安排担任常州市轻工业职工大学(后改制为常州工学院延陵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后,面对师资力量薄弱、生源短缺、硬件设施不齐备等现实困难,她兢兢业业、谦虚谨慎,与其他校领导勠力同心,潜心研究办学新思路、新举措,前瞻性地提出“教育质量是关键”的办学理念,一到学校便下决心连续两年狠抓考风,兴利除弊,杜绝了舞弊现象。针对师资力量薄弱和生源不足的情况,她多方联络、主动出击,为学校引进了一批得力的工程师、讲师,并亲自到金坛、溧阳等地宣传,鼓励学生报考学校,由此改变了学校积贫积弱的局面和一大批学子的命运。
服务社会民生 乐做“布施者”
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党的力量源泉和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这就要求每一个党员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作为一名党员、党员干部,乔惠民时刻牢记自己党员的第一身份,把“能为老百姓做一点儿就做一点儿”作为人生信条,哪怕离休也不“闲”着,实实在在地帮助困难群众,做一个永不掉队、永不褪色的党员。她常说,能为国家和老百姓做一点有益的事情,是人生最大的乐趣和享受,这是任何物质享受所给予不了的。
“我要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去帮助一些困难孩子,让他们有书读,读好书,将来为国家多作贡献。”由于时代和家庭的原因,乔惠民并没有接受过多少正规教育,因此她特别希望其他孩子都有书读、有学上。离休后,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她的这种愿望越来越强烈,并化为实际行动。10余年来,她省吃俭用、广行布施,将大部分积蓄用于捐资助学,以帮助更多的贫困学子顺利完成学业。
2005年,《常州日报》系列报道了贫困地区孩子上学难的事迹。看到报道后,乔惠民主动联系报社并经报社牵线,挑选了安徽金寨县的初中女生王民慧作为长期资助对象。
2007年,当得知原延陵学院的朱同学父母双亡,顾同学母亲残疾、弟弟病重无法自理,李同学兄弟姐妹众多、家境贫困时,她毫不犹豫拿出1000元,交给院领导,让其转送给3个学生。其后整整四年八个学期,这3名学生每学期都会如期收到1000元。2011年,她向原延陵学院贫困生的捐款额增加到每学期3000元,2012年增加到每学期5000元,2015年又增加到每学期6000元。难能可贵的是,她从未与任何一个受助学生见过面,更不要说举办任何捐助仪式了。她嘱咐原延陵学院领导,如果受助学生问起,就说是一位老党员的心意就好。
2011年5月,她出资9万多元,为老家山东莱阳市西关小学的孩子们送去了1架钢琴、2台电脑、8台空调。2016年6月,又给孩子们捐献了价值10万元的图书。
2015年,她先后两次共捐款12000元给原电气与光电工程学院的贫困生。从2016年至今,对该院贫困生的帮扶基金又增加至8000元/学期。
2016年,值学校通江路老校区搬迁、树木移栽之际,她先后两次出资近7千元认养了3棵树木。
以外,作为北直街社区的居民,乔惠民坚持每年两次捐助社区里的贫困学生。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她也第一时间赶到社区捐款、交特殊党费。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她又毫不犹豫通过学校党组织捐献1万元爱心基金,表达对战疫一线医护人员的敬意和因疫情致贫家庭的关爱之情。
心系青年成长 勤做“摆渡人”
青年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青年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然而,广大青年的现实思想又难免存在不成熟的一面,加强和改进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显得尤为迫切。在这方面,乔惠民也坚持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对青年学子,她不仅在财物上雪中送炭,还结合自身的人生经历与感受,积极发挥“摆渡人”作用,将“老党员”精神的种子播撒进青年学生的心田,引领他们涵养乐观进取、健康向上、感恩奉献的精神品格。
近年来,乔惠民多次应邀来校为学生党员讲授党的光荣传统。每一回,她都和学生亲切座谈,结合自身抗战的经历和入党过程,追忆艰苦岁月的生活片段,形象讲述共产党从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勉励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读书,塑造健全人格,将来为国家和人民多作贡献。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时,乔惠民佩戴着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不顾炎热与87岁的高龄,亲临学校,与近500位学生共同观看阅兵式,于无声处给予学生巨大的鼓舞。
尽管已届耄耋之年,乔惠民仍主动参加学校离退休党工委组织的各类活动,义务向青少年宣讲革命传统。当得知一位老同志为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而自费购买宣传资料时,她向这位老同志捐款2000元。受其感动和激励,这位老同志把2000元交给了校关工委,用以资助贫困生。
在她的精神濡染下,“老党员”精神已从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原延陵学院的3名受助学生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荣获学业优秀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还主动加入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组织,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以实际行动追求进步;全校以老干部、老教师、老战士等为主体的“五老”队伍,着力在言传身教中弘扬正气、在凝心聚力中引领思想、在建言献策中彰显价值、在愉悦身心中传承文化。
立家规正家风 力行“导引者”
古语有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可见,党员领导干部对人民群众的影响力十分巨大。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谐稳定的家庭是和谐社会的基础,这就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建设好自己的小家,立好家规、正好家风,从而淳化社会风气。乔惠民着眼于此,身体力行,几十年如一日地“修己身”“育子女”,以身教重于言传的力量导引后辈向真向善向美。
对贫困学子,乔惠民奉献的是慷慨无私的大爱;对自己及家人,给予的却是“吝啬之爱”。她勤俭持家,厉行节约,不仅自己从不乱花一分钱,身上穿的、家中用的都是早已过时、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衣物。她也从不娇惯子女,从小教育他们自立自强,正直为人;勿忘艰苦朴素之本,不要铺张浪费、盲目攀比;不要啃老,要养老。所以,虽然离休工资较高,子女们却从来得不到她的“实惠”。条件相对差点的小女儿买房有困难,她都没有提供任何帮助。
乔惠民还给儿孙辈立下家规,教育他们堂堂正正做人,一再告诫他们不管在哪儿都不能触碰做人的底线。“不要轻易拿别人的。”她教育曾在公安局工作的儿子,并多次帮儿子婉拒了上门来求办事的熟人。对此,小女儿颇有不解和抱怨,她总是严厉批评教育小女儿,并做通其思想工作。
她与丈夫曾约定,坚决不在孩子们面前吵架,并身体力行。子女们成家后,她以这个约定教育他们如何做父母。对几个年龄相仿的孙辈,她从不跟风发压岁钱,而会在每一次期末考试后,根据他们成绩排名的先后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以此激励他们好好学习长本事。她从来不骂孩子,也决不允许他们骂人、说脏话。她的居室虽简陋,却干净清爽。从小与她一起生活的孙子耳濡目染,也养成了讲卫生的好习惯。
“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在乔惠民的“前导”下,朴实守正的优良家风在她家正一代代延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