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研究生二十万字调研报告再现南京长江大桥建设历程

“长江大桥,她代表了我们激情燃烧的奋斗岁月。”3月31日,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党史·跟党走”南京长江大桥精神报告会上,南京桥友会会长、曾经的大桥装吊工75岁的冯永祥感叹,大桥不仅仅是一座沟通南北的桥梁,更是一种记忆、一种精神。

基于前期南信大研究生《“争气桥”如何建成的?——南京长江大桥精神的淬炼与传承》课题组的调研成果,课题组走访的3位大桥建设者应邀到校,给学生们回顾了这座“天堑飞虹”艰苦卓绝的建造历程,激励大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深挖大桥精神内涵,献礼建党百年华诞

“大桥不是谁发明的,是大家一起努力的。”“质量没问题。我们修的桥不会塌的,当时修桥的人都觉得质量是人命关天的。”24岁被分配到大桥指挥部设计组工作的常荣五,是当时最年轻的工程师,如今已是79岁的老人,现场他声情并茂阐释着大桥精神。“大桥不仅开创我们桥梁建设的新纪元,更重要她是一种精神财富和精神丰碑,这种力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时任大桥二公司党委书记魏则玉在报告会上这样说。那大桥精神的内涵究竟是什么?

“这太难了!要把耗时10多年的建造历程浓缩成几句话的精神凝练,浩瀚的史料、偌大的工程、诸多的劳模……头绪之多,想想都庞杂。”课题组成员、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研究生钟倩华说,开始时她和队友并没有太多头绪,直到慢慢和这些老人交谈,慢慢融进去,渐渐地和同学才发现大桥精神的实质是信仰信念,是使命担当。

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中国人民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课题组通过梳理这几十位老人的访谈,凝练了大桥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核,即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敢想敢干、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不怕牺牲、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协作精神。

“我觉得同学们抓得非常准,他们对过往进行历史解码,运用现实的视野对大桥精神进行了创新继承和全新建构,这才凝练出了大桥精神及其内涵体系。”课题指导教师、南信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周显信表示,新时代大力弘扬“大桥精神”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同时,同学们的调研成果也将在精心打磨后,作为红色文化的力作,献礼建党百年。

拜访古稀建桥老人,再现建桥艰难岁月

“当年,国内经济能力不强,苏联撤回了桥梁专家,再加上长江水情复杂等因素使得建桥困难重重。”在冯永祥心中,建桥的往事再怎么说都不觉得多,“当时的工地物资匮乏,光运石子就费好大劲,手全冒出血泡,数九寒天,东北风夹着小雨带雪,手套拔出来就冻住了带不上去,在那种环境下,没有人退缩,都是冲锋在前。”

众所周知,南京长江大桥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有着“争气桥”之称。如今,长江大桥建造者多年逾古稀,他们在逐渐老去,甚至许多建造者已然离开了人世。为了对大桥建筑历史的探索和追忆,深入挖掘、记录好这段故事,去年10月,南信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研究生们开始了对“大桥精神”的课题调研。

“探索这个很有意思,我是南通人,从小在课本中就学过长江大桥,能重温大桥建设岁月,既是契机,亦是使命。”马院研究生也是课题的负责人荣沁钦说,团队共7人,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了包括当天3位报告人在内,60余个参与大桥建造的管理者、设计师、工程师、基层工人及其子女等的深入接触与交流。“按进度,下半年就可以完成近百人的访谈,希望到时能更加彻底了解大桥的前世今生。”荣沁钦说。

“像当年的建造者一样,今天的‘大桥探访者们’也将老一辈的坚持、耐心和细致发挥到了极致。”周显信这样评价他的这群学生。“其实初期联系这些老人并不容易,不少人因为种种原因都直接拒绝了同学们采访。”周显信说,即使时常碰壁,大家还是坚持反复多次去联系,用诚心去打动对方,尤其是寒假期间,课题组同学最多一天跑五六家,到目前光整理的访谈文字就已经有20万字。

“传承好大桥精神,是时代赋予青年一代的历史使命”

一座大桥,一种精神,建设者们的故事让师生们动容。“刚刚报告中,听到几年前长江大桥全面检修时发现全桥155万颗铆钉只有6000多颗需要更换,更换率不到千分之四,大桥主体结构仍然坚如磐石,我非常受触动。”数统学院研究生徐凡然说,这不仅证实了大桥能经受住历史和实践的检验,也彰显了大桥建设者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作为新时代研究生,我们要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学习老一辈革命者的决心和耐心,将钉钉子精神在科研中发扬到底,一往无前、攻坚克难。

大桥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有形财富与无价的精神宝藏。在三位老建桥人看来,大桥不仅是一个物理的桥,它更跨越时空,成为情感的联通、文化的传承、精神的纽带,渗透到了亿万中国人的生命中,甚至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成为集体情感、国家记忆。

“所以,我们也将和大桥桥史馆签订爱国主义教育共建基地合作协议。”南信大团委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围绕协议,学校将组织学生、教师等到大桥桥史馆定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工匠精神传承教育。同时双方还将互聘专家导师,协同开展各类志愿讲解、专题讲座、学术报告等思想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师生认真学习历史,坚定理想信念,砥砺报国之行。

“探索建桥人所凝聚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实现对‘大桥精神’的淬炼、升华与传承是我们的初衷。半年多的走访,使我深受教育和历练,接下来,也希望通过更多形式的活动,用我们的力量让大桥精神穿越时空,成为永恒。”荣沁钦满怀期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