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甘做“孺子牛”





  回顾船舶与海洋工程教师团队的发展历程:由最初的两个人,逐步壮大到现在16人的团队;由最初的两个专业教师送走一届本科毕业生的尴尬局面,到现在形成职称结构合理、博士化率达75%、教学科研能力强的团队;由最初教师只能疲于应付教学工作,到现在教师潜心研究教研教改,并荣获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二等奖、一等奖;由零专业实验室,到现在形成了基本满足本科、研究生培养的实验室教学体系;由难以发表一篇普通科研论文,到荣获省级科研奖;由行业企业不认可我们的毕业生,到成为山东省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单位,再到多家央企主动开展订单式培养;由外界不了解我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到山东省特色专业,山东省一流专业,被第三方机构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评为六星级中国顶尖应用型专业,再到现在积极开展国际教育认证;由普通本科生培养,拓展到研究生培养;由单纯的专业建设,拓展到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由指导学生大赛零经验,到承办省级竞赛,再到获国家级竞赛特等奖;由无影山校区到长清校区,再到威海校区的三次搬迁造成团队人员流失,再重新组建;回顾一桩桩历历在目的成长经历,无不体现了该团队黄大年式的“孺子牛”精神。
  党建引领,不忘初心团队成员中共党员占比100%,船舶系党支部及该专业学生党支部均为过硬党支部,该团队女教工团队为山东省水运系统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岗。
  团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以学校制定的师德考核、评选及建设等制度为标准,定期开展师德师风座谈会,树立典型楷模,发挥榜样力量,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教。团队成员品德高尚,淡泊名利,为人师表,广受师生好评。团队带头人于利民被评为山东省研究生优秀导师,2位教师被评为山东交通学院师德标兵,1位教师被评为“感动交院”爱岗敬业人物,6位教师被评为山东交通学院优秀教师,3位教师被评为山东交通学院优秀教育工作者。
  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团队重视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所有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其中2门课程入选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团队成员均主动承担班主任工作,其中团队带头人曾担任学院学生工作负责人,1位成员担任团总支书记兼辅导员工作,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团队重视教育教学研究,在教育思想、内容、方法等方面取得创造性成果,并广泛应用于教学过程。承担省级教育研究与教学改革课题20余项,获得各级教学成果奖9项,其中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团队教育教学理念先进,及时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建设省级研究生教学案例库3个,研究生优质课程2门,山东省一流课程2门;出版教材12部,出版专著3部,发表教研教改类论文30篇。将科研成果与学生创新相结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获奖170余项。
  敢为人先,开拓创新团队聚焦“一带一路”建设、“海洋强国”重大战略的实施,致力于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中的“现代海洋”和“高端装备”产业。成功申报“山东省智能游艇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高校船舶与海洋运输重点实验室”等6个省市级科研平台。
  十八大以来,承担教科研纵向课题50余项,纵横向科研经费累计3000余万元。其中,“水下自主清洁爬壁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立项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经费350万元;“水下感知和取样技术研究”立项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经费250万元。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获得市厅级及以上科技奖励16项,其中“穿梭式载人潜水器关键技术研究”获得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CP-300自升式钻井平台”获得辽宁省优秀新产品一等奖,“分布式船舶操纵模拟系统研制”获得黑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海工船舶压载水调载仿真技术”获得山东省高校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知行统一,敢于奉献团队开展本科教育工作15年,开展研究生教育工作10年,形成了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设计、制造、运营管理、维修维护、拆解回收等“全产业链”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95%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聘用总体满意度99%,继续聘用意愿100%。本科生考研录取率超过30%,且考研学生超过80%被双一流高校录取。积极鼓励学生创新创业,2016届本科生耿萌宜在学期间创立2家公司,开发了“新型PE软水带项目”,拥有7条新流水线,日销售2吨以上,年营业额达3000多万。
  团队面向行业、面向区域,与山东省船舶行业龙头企业—招商局金陵船舶(威海)有限公司、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公司等相关单位紧密合作,开展技术攻关,研究成果直接服务和推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被省国防科工办授予“山东省船舶工业校企合作示范单位”,被省经信委、教育厅评为“山东省企校合作先进单位”,被省教育厅评为“山东省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
  团队成员积极参与学术活动与咨询服务,1位教师入选交通运输青年科技英才,1位教师担任《船舶工程》核心期刊编委,1位教师担任中国船舶力学学术委员会委员,1位教师担任全国海洋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大型游艇分技术委员会委员,2位教师担任深圳粤港澳大湾区游艇标准专家委员会委员,4位教师入选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专家库,5位教师入选威海市科技专家库。
  团结协作,持续发展团队是在校级教学团队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成员专业、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团队带头人于利民教授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较强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作为山东省首个船舶与海洋工程本科专业和硕士专业的创始人,积极投身区域行业发展中,现担任山东省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监事长、山东工程图学学会副理事长等社会职务。
  团队发展路径清晰,将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建设成为山东省一流专业、山东省特色专业、山东省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第三方评价逐年提高,2018、2019、2020连续三年被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评为五星专业,省内同专业最高,办学层次为中国一流专业,2021年被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评为六星级中国顶尖应用型专业。
  团队注重共同体建设,老中青传帮带机制健全,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通畅平台。其中2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位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位获得山东省超星杯高校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1位获得全国高校教师图学与机械教学观摩竞赛一等奖,1位获得山东省船舶与海洋工程类高校教师微课比赛特等奖。
  时至今日,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已经走过了15年的风雨历程。从2006年开始本科招生,到2011年获批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15年来,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一步步走向成熟,在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游艇专业建设等领域实现了多个从“不可能”到“可能”的跨越,具备目前国内唯一游艇邮轮工程方向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填补了国内空白;积极开展船舶与海洋工程省级一流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体系。团队将继续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牢记从教初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内涵发展贡献力量!团队每一位成员将从自身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甘做“孺子牛”,为我校更名大学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