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红色经典文学助力党史学习教育




  在建党100周年来临之际,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在全国掀起了党史学习教育的热潮。“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这些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的红色历史继续高居话题热搜榜。读史明智,审知古则可观今。在这百年的历史岁月中,无数仁人志士杀身成仁,无数英雄事迹荡气回肠,他们的流血牺牲、负重前行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岁月静好。如何让这段历史始终铭记于心、外化于行,尤其成为激发新时代青年启迪智慧、砥砺品格的无限动力,笔者认为,大力推广红色经典文学教育可以潜移默化地将党史大众化、亲民化,传承红色基因,提升育人实效。
  文以载道,读经典以明理。红色经典文学多以党领导的革命历史斗争为主线,描绘社会各个阶层在实现中华民族人民解放、伟大复兴征程上团结奋斗的史实。作家们匠心独运,艺术雕琢的外衣下包裹着写实性的内核。《创业史》被誉为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史诗,作者柳青为了创作,深深扎根基层,带着全家落户到长安郊区皇甫村的破庙中,初心不改,一住就是14年。无论是正面描写部队生活“宏大叙事”的《保卫延安》,还是侧面反映阶级力量消长“生活叙事”的《三家巷》都以写实的笔触展现了党的历史上时代风云变幻。这些作品回答了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是如何取得胜利的等一系列问题。读之情真意切、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品读红色经典,让历史照进现实,才能不忘来时之路,从红色政权的取得、新中国的建立、幸福生活的由来中汲取前行的力量,把先辈们开创的事业推向前进。
  文以咏志,读经典以增信。许多红色经典在写实性的基础上也实现了先进性的延展,作者通过独到的历史前瞻性眼光,将党的先进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融入作品的话语权,诉说着与时俱进的价值理念。《青春之歌》以主人公“成长的烦恼”为矛盾点,通过三次人生蜕变来说明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只有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结合,才能拥有美丽青春的道理。老舍的《茶馆》利用三幕剧,“葬送三个时代”,说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深刻主题。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红色经典文学以史为鉴,通过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推动等巧妙的艺术构思将我们党对旗帜道路的坚守、对重大转折的历史清醒、对重大挫折的科学态度和对重大斗争的胸襟视野铺展开来,从而感染人、凝聚人、振奋人。重读经典必将有利于我们从灵魂深处厚植爱国主义情感,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对党的全面领导的情感认同。
  文以铸魂,读经典以崇德。塑造不朽的典型人物形象,是红色经典文学的制胜法宝。在党的历史上涌现出无数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力挽狂澜的英雄人物、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他们是民族的脊梁、道德的楷模。在作家的笔下,他们的形象更加立体饱满富有感染力,入脑入心,他们从历史中走出是如此自然,伟大又“接地气”。《红岩》中的江姐亲切又稳重,安详又坦率,有坚定的意志力和高尚的情操。《林海雪原》中的杨子荣孤胆灵敏,骁勇沉着,有深入虎穴的勇气和冷静机智的英雄品格。《创业史》中的梁生宝甘于奉献,有时代的焦灼却又坚定不移,是集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和共产党人高尚情操于一身的农村干部。推广红色经典文学,不仅在于使广大青年仰慕先辈们的高尚道德,更为了升华道德认知、强化道德自律、砥砺道德实践,修德正身,鼓足奋勇前行的精气神,交出不负党和人民的合格答卷。
  文以化人,读经典以力行。红色经典文学至今仍具有持久的艺术魅力是基于作家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的叠加效应。当代青年作为网络时代、移动时代的“原著民”,排斥枯燥乏味和一成不变的说教,阅读红色经典在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和教化上能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红日》以三大战役为主线,《红岩》的故事发生在1948年胜利前夕的重庆,《保卫延安》取材于1947年的陕北延安战事,《山乡巨变》是反映党领导下的农业合作化的代表作。这些作品深刻还原党如何在复杂的历史环境中,与时俱进,扬帆弄潮,其中开阔的艺术境界、多样的战斗场面、深入人物内心世界的笔触无不打动人心、催人奋进。推广红色经典文学,讲好党的历史故事,让广大青年听得懂、听得进,才能产生直抵内心的力量,把实现个人价值融入到奋进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去,做到知行合一。
  那么,如何推广红色经典文学?首先要深入挖掘红色经典文学的潜在价值,推陈出新,发挥技术优势,开发可触可感可思的文化衍生品,加强红色文学与社会主义新时期价值观念相通的时代精神的探索。其次要扩大宣传力度,打造红色经典教育宣传基地,推动红色文学进课堂,将主流媒体的红色旋律通过商业平台唱得响亮、传得更远,提高党史文化在社会各阶层中的影响力。
  党的历史在红色经典文学中薪火相传、熠熠生辉。只有将这笔宝贵的红色资源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必修课学深悟透,才能科学地把握未来,永葆生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