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艺术院校专业优势 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讲话强调:“学习党的历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围绕党史学习教育,以学党史为载体,以悟思想为根本,以办实事为重点,以开新局为目标,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将党史学习教育和学校专业实际有机结合,将党史学习教育和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相结合,坚持创新党史育人形式、传承红色基因,汲取传统文化力量,激发爱国爱党情怀,聚焦艺术使命、服务社会发展,努力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艺术创新、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应用设计人才。
以“党史+设计”为抓手,创新党史育人形式,传承红色基因党史学习教育是对党的奋斗历程的一次全方位回顾,也是开启新征程的全社会总动员。青年学生作为建党百年这一重大历史时刻的亲历者,能否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对于我们党继续走好赶考路至关重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学校坚持守正创新,打造“党史+创作”“党史+专业”“党史+科研”“党史+项目”“党史+文化”五大育人载体,构建“党史+设计”双融共育新模式,引导师生与时代同行、为家国筑梦,学思用贯通,知信行一体,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基层、深入师生、深入人心。
扭住主业,积极开展“党史+创作”艺术实践活动。长期以来,学校结合课程教学扎实组织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创作,并先后推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创作活动进课堂”“为人民而设计”
“生命重于泰山”“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等一系列主题创作品牌活动。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学校推出“喜迎建党百年华诞”主题创作活动。此次主题创作以“大美颂赞,百年辉煌”为主题,聚焦“建党100周年”,推出“红色印记、视承百年、画说党史、筑品聚力、时代芳华、塑心铸魂、光影初心、匠心筑梦、乡村振兴、使命传承”十大版块、百部作品。师生们在坚持政治标准、历史标准的基础上,用艺术的话语解读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生动讲述建党百年辉煌历史中的奋斗故事,激活更多青年血脉中的红色基因,让革命薪火世代相传。
固本培元,充分发挥“党史+专业”课堂主渠道作用。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实现专业育人与思政育人双向互动。以“六个要求”“八个统一”为基本遵循,建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立“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发展中心”,举办首届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论坛,探讨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路径与方法,深挖专业课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开展“思政+设计”主题公开课活动,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点的“思政金课”。
学术引领,努力实现“党史+科研”创新成果产出。发挥理论建设阵地优势,切实打牢理论思想基础。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奋斗与学校实践”理论研讨会,结合学校发展历史,深入研讨校史传承及孙长林精神,增强爱党爱国爱校的使命感、责任感。举办思政课教师党史专题培训,重温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为思政课教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夯实理论基础。
直面需求,深刻把握“党史+项目”社会服务功能。学校积极对接济宁鱼台县,创作《稻改丰碑》雕塑综合体,展现鱼台人民克难攻坚、战天斗地、改变贫穷、追求幸福生活的脱贫攻坚精神。学校与阳谷县在刘邓大军渡河指挥部旧址纪念馆、鲁西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的文创产品研发、设计、策划、营销,衍生产品开发等方面加强合作,并将其作为学校党史教育和红色教育基地,引导广大师生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与聊城市堂邑镇刘庄共同打造鲁西第一村村史文化馆,传递干部群众“跟党走、听党话、感党恩、知党情”的心声。
守正创新,深入挖掘“党史+文化”隐性育人价值。学校以民艺博物馆、孙长林艺术收藏馆为载体,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现场教学,润物无声地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教育。精心组织“我和我的支部”微视频网络征集、“胜利法宝复兴伟力”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主题宣传画创作、“红色教育 百年记忆”红色教育在身边大型寻访打卡活动,以及庆祝建党100周年主题征文、朗诵、合唱比赛、“七一”表彰大会等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引导广大师生弘扬革命传统、强化党性修养,扛起责任担当,为学校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红色引擎”。
以“传统文化”为内核,汲取文化自信力量,激发爱国爱党情怀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是有着丰厚中华传统文化根基并不断传承的历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学习党史,就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文化自信的思想力量。
学校自创立以来,始终坚守传统工艺美术文脉,着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的传承,坚持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思想融入艺术教育,探索出一条传统工艺与当代设计兼收并蓄、融会创新的发展之路,使学校成为我国目前独立设置的有鲜明特色的工艺美术学院。
一是在教学上下功夫。构建“高等设计教育创新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华造物艺术”“中华传统造型艺术”课程体系,落地“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传统工艺教学与研究已经成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鲜明的办学特色,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
二是在研究上下功夫。建设中国民间文艺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研究中国的民艺学、手艺学,研究民间文化创造性转换的方案,并努力在大学建立文化遗产学和民艺学科,培养大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当代视野。学校主编的《中国民艺馆》丛书,作为国内首套大型系列展示中华民间造物艺术的原创作品,输出多个语种版权,促进中国民间文艺的世界传播。
三是在传播上下功夫。学校创办中国民艺博物馆,收集民间文化艺术40多个品类、数万件藏品,涉及我国农耕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功能、不同工艺的器具物品,作为山东省首家注册的公益性博物馆常年向社会免费开放,并开展民艺传习等公益活动。目前中国民艺博物馆已成为集收藏保护、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播、创新创作于一体的文化发展平台。
以“为人民而设计”为宗旨,聚焦艺术使命,服务社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强调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善于从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砥砺初心,在新征程上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是十分重要的时代课题。党史学习教育,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的生动实践。学校践行“为人民而设计”的办学宗旨,发挥专业优势,将党史学习教育和推动“设计服务国家战略”“设计服务民生”“设计服务社会”紧密融合,将学习成果转化为“为人民而设计”的具体行动,转化为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有益探索,转化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动实践。
坚持“设计服务国家战略”,产教融合项目持续深化。主动对接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振兴计划和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对接“十强产业”发展需要,承担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与济南、青岛西海岸新区、淄博等地合作推进国家产教融合工程基地建设,打造国家产教融合园区,努力推动人才培养与设计项目向产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山东广播电视台、青岛出版集团、济南文旅集团等机构,浪潮集团、海尔集团等知名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全面开展工业设计、城市规划、文创产业等重点项目合作和智库服务。学校获批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和智能制造设计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成为全省获批共同体建设的唯一高校。
坚持“设计服务社会”,重大社会服务多点开花。近年来,学校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联合中国民协设计监制完成国庆宴会现场陈设作品《盛世欢歌》《普天同庆》。学校先后承担并完成“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世博会山东周”“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外交部山东全球推介活动”“奋进的山东———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成就展”等重大艺术创意设计任务。同时,学校在文创领域频频发力,积极服务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获“优秀展示奖”。“古琴充电宝”等文创产品被选定为“山东国际友城合作发展大会”官方纪念品。服务中国企业改革发展论坛,完成主视觉设计、会场形象设计等落地设计项目300余项,获与会领导嘉宾的一致好评。
坚持“设计服务民生”,赋能乡村振兴建设。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推进齐鲁乡村文化研究重大课题,助力打造乡村文化振兴的“齐鲁样板”。学校组织设计志愿者开展设计服务,促进手艺农户创业致富,促进贫困乡村打造“一村一品”文化名片,助力文化扶贫脱贫,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切实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服务东阿艾山村“艾山记忆”村史馆与南大街景观提升设计以及为泰安里峪村老年康养中心,把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