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了头的“拼命三郎”——记“全国先进工作者”陈永平教授


  

  说起全国先进工作者,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感管处处长、主任医师、教授陈永平,在温州医学界,有人称呼他“硬汉”,也有人称呼他“拼命三郎”。从业38年来,紧张、忙碌、充实是陈永平工作的真实写照,他用自己高超的医疗技术和深厚的临床经验,坚守医者初心,平凡铸就伟大,时刻守护着城市的公共安全和人民的生命健康。

  2020年初,新冠肺炎肆虐,温州作为浙江省第一重灾区,情况危急。为获取第一手资料,首位疑似病人一入院,陈永平就迅速穿好防护服,第一时间冲了进去。彼时,温医大附属一院感染科只有一间隔离病房。考虑到可能暴发的疫情,以及为了避免交叉感染,在他的建议下,医院迅速行动,仅用3天时间就将整栋感染大楼改造成专门收治新冠肺炎疑似病人和确诊病人的病区,可提供80多个床位。此举有效地避免了床位紧张问题,也为之后隔离疑似病人、收治确诊病人、抢救重危病人提供了保障。

  由于经验丰富、思路清晰,他被要求主要从事会诊工作,经常进病房清洁区隔着屏幕指挥,这名老将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医院一天两次会诊,重病人随时会诊,还要见缝插针地到温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及乐清等地参加会诊……短短10余天,他就给病人会诊了百余次。有时深夜,他还会接到各地请求指导救治的电话。“从白天到晚上,几乎是还没睡着就要起来上班,有时候就是眯半小时。迷迷糊糊睡着时,也会突然惊醒,生怕自己错过重要电话。”陈永平说。

  自从温州发现新冠肺炎疑似病例以来,陈永平没睡过一个好觉,几乎忘记了哪天过年,忘记了哪天元宵,一直奔赴在战疫第一线。在同事们眼中,陈永平就是一个白了头的“拼命三郎”。每天早上6点起床,工作到次日凌晨,对他来说已经成为家常便饭。

  温医大附一院是省、市收治新冠肺炎重危病人定点医院,这里收治的新冠肺炎危重患者中,年龄最大的81岁,最重的108公斤,陈永平和他的团队肩负的压力和考验不言而喻。“81岁的危重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了,他向我们挥挥手,感谢我们。这对医生来说是多么感动的事情。还有一个108公斤危重患者,救回来了,给我们做了OK的手势。我们书记、院长、我们整个团队,大家都很感动很开心。”陈永平说。

  由于连日的奔波,且睡眠不足、三餐不定,陈永平经常腰疼腿胀,连站也站不住。但他坦言,每次看到被抢救回来的危重病人向自己挥手道谢时,就会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医生的责任就是治病救人,没什么豪言壮语,这就是医生的初心和使命。”陈永平说。

  陈永平还肩负着防治院内感染的重责。疫情暴发之初,他就给自己定下了目标,那就是坚决做到“零死角、零盲区、零疏漏”,确保医护人员“零感染”。脱卸防护服是医护人员感染风险最高的一项流程。为此,他坚持在感染大楼实地指挥,查缺补漏,还专门安排人员一旁监督,严格要求所有医护人员按照相关规范脱卸防护服。整个疫情期间,温医大附属一院都没有出现医护人员被感染的情况。

  救治,必须全力以赴,防治,更是重中之重。因为有着丰富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防治经验,陈永平更觉得自己在这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他积极为政府决策提供方案,对温州市“史上最严厉”的“硬管控、硬隔离”25条紧急措施献言献策,率先提出乐清市人民医院集中隔离、集中治疗的决策意见,并指导当地医院外科大楼紧急改造成隔离病房,解决了温州疫情重地乐清市医疗防控的很多重大问题。

  这不是陈永平同志第一次投身烈性传染病防控工作前线。17年前非典疫情暴发期间,他就是省、市专家鉴定小组核心成员,频繁地奔走于各地区的感染病房,整整两个多月都没回过家。

  鉴于其在传染病防控救治中的重要贡献,2008年他被授予“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2019年评为“省有突出贡献感染科医师”。其工作业绩受到中央广播电台、中国新闻周刊、浙江中国蓝、光明日报等知名媒体的报道,被评为“浙江好人”,为社会注入了强大的正能量,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树立了高尚的医德医风榜样。

  “如今,我获得如此高殊荣,使我万分激动、备受鼓舞,也深深感受到作为一名劳动者的自豪与荣光,选择了医生这份职业,就应该树立起医者的责任感,一切为了解除病人的苦痛,无怨无悔。”陈永平说。

  (作者 尚琳娇 柳小丽)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