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林大的丰收节,田间地头的思政课 》

浙农林大的丰收节  田间地头的思政课


秋季,正是庄稼成熟、果实丰收的季节。掰玉米、拔萝卜、挖番薯、摘青菜……10月24日上午,一堂别样的劳动思政课在校园里生动上演,300余名师生以及家属学校农作园中“玩”得热火朝天。

由校党委宣传部、学工部、学生处、工会、团委、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共同举办的师生丰收节活动把思政课堂从教室搬到了田间地头,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围绕农事农活体验、农耕文化传承等主题,设置比赛区、体验区、品鉴区和展示区,通过感受农耕文化、体验农事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师生在切身体验中受教育、增才干,进一步强化“三农”情怀,增强服务乡村振兴本领。

本次丰收节共分为三个篇章,分别是:庆丰收、晒丰收、话丰收。

庆丰收以农耕心

作为浙江省唯一省属农林类高校,浙江农林大学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农人时代使命,紧紧围绕浙江农业农村现代化需求,坚持文化育人,传承历史根脉,涵养传统文化,积极培育校园农耕文化品牌,大力弘扬“情系‘三农’、心系民生”的价值追求,有效推进农耕文化传承创新和思想政治工作融合发展,聚焦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引导师生树立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共同理想,强化“三农”情怀、争当“三农”人才,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育人成效。

副校长沈月琴在活动开幕式讲话中指出:“学校全体师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精神,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把初心和使命写在大地上,在服务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探索中挥洒汗水、贡献力量。寄语广大师生要坚守初心,不负使命,争做时代新农人;刻苦学习,勤奋上进,服务三农强根基;把握机遇,珍惜机会,注重实践练本领;精心设计,丰富内涵,创新方式促成长,把田间地头的思政课上的更加丰富多彩。”

和往年相比,今年的丰收节更盛大正式,举行的活动也更丰富。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和路人、游客的互动环节。往年大多是看展示、听介绍,而这次推出了竞赛、试吃,将农作园利用起来,拉近了师生与丰收节的距离。通过在活动中融入学科知识的方式,也能使同学们得到更多体会。 

走进农作园,迎面可见“采摘番薯区”“掰玉米区”等悬挂牌,这是亲子农事的体验区。农学院的教师杨巍带着自己的家人来参加这次活动,“孩子兴致很高,大部分萝卜都是她自己拔的。” 杨巍说,“平时工作忙,一家人除了吃饭很少有别的活动今天正好趁着这次活动增进增进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再往里走,是田间大比拼的赛事区。闫晓娜和先生带着儿子来参加比赛,小朋友知道这次活动之后很是好奇,缠着妈妈给他报名。“其实今天早上他也有课程安排,但我们觉得天气这么好,课可以以后再补,但活动就这么一次,一家人一起出来散散心、锻炼锻炼比什么都重要。而且这次的丰收节非常热闹带儿子来也是想丰富下他的实践经验,来体会一下丰收的喜悦,他也确实玩得很高兴、很有成就感虽然满头大汗,却依然不肯停下来。”

走到香菜地时,文法学院的教师严晓驰正在和她的儿子可乐一起挖香菜,我们采访时了解到,她们一家人平日里最爱吃香菜,儿子却一直不清楚香菜是从何而来,今天她带着孩子来一是体验下农作的辛苦,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二是想让孩子亲近亲近土地,多学一点农业常识,不至于五体不勤,五谷不分。

晒丰收文化人

秋季是以食入手调养身心的大好时节,学校开展“晒丰收”活动,旨在以秋实的喜悦,分享农作物美食制作的乐趣。活动包括昆虫品尝与标本展示、水果品尝与花卉展示、茶叶品鉴与茶艺表演、薯类食品品尝与展示、传统创新视频展示五块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在秋日走向第二课堂,了解更多与食相关的文化,不但营造了轻松快乐的氛围,也锻炼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

丰收节会场的入口处为展示版块,大多数展品都是我们浙农林学子亲手种植或采摘,苹果、薯类作物、南瓜等,品种众多。“我们希望展示一个喜迎丰收的情景,今天人也确实是很多、很热闹,现场氛围很好。我能参与到这次活动也非常的开心。” 作为展示版块的负责人之一,邱胜涵同学说道,“也非常期待在以后有更多机会加入到这样的活动中来。”

往前走第一个映入眼帘的是以食品创新为主题的食品展示。农学院的学生们为了这次展会的顺利出摊,足足准备了一个月:期间他们先计算好食材用量,既要保证展会当天的供应,也要尽量避免浪费为了追求展示食品的新鲜,甚至有许多原料都是前一天在地里刚刚挖出来的。丰收节当天他们更是早上五六点便起来制作这次展示所需要的食品与往年普通的蛋黄酥不同这次农学院的学生们集思广益,先后对其进行了多次改良与创新,研发出了多种口味的小点心,收到了众多好评。

除了食品外,展区中还有很多有关农业的科普知识。植保学科工会小组王圣印老师介绍到这次昆虫展区布置了昆虫品尝及标本展示两个活动目的是打破大众对昆虫的固有印象,让大众重新认识昆虫,消除大众对昆虫的恐惧告诉大众昆虫不仅不可怕,甚至有些食用价值;昆虫本身蕴含着非常丰富的蛋白质,可以作为人体蛋白质补充的重要来源之一,“吃虫子”也能有利于人们身体健康。

薯类研究协会举办的“非你莫’”活动也以此为旨,不仅展示了各种品种的薯类作物,还利用番薯花、番薯叶进行创意插花,吸引了路人的眼球。利用番薯花和番薯叶进行插花,借此让大家了解到,其实番薯叶不仅可以食用,还能作为观赏花叶来进行装饰。让大家对薯类作物有了更深的了解。

说起为了这次活动做的准备,薯协会长有很多话想说,“去年来参加活动,我是作为游客的身份来参加的,今年我作为组织者,确实感受很不一样。几分钟可以看完的会场展览,要花一个多月的幕后时间进行准备。每样材料都需要自己筹备,番薯的茎叶也需要自己去采摘。过程确实很辛苦,但看到今天大家都非常喜欢我们活动,也是比较开心,觉得花的时间都很值得。”薯协的同学们还在网上搜索了薯类食品的制作方法,抽时间学习和亲手制作了紫薯酥和紫薯扭扭条等,刚摆上就被一抢而光,可见大家的热情与参与活动的积极。

话丰收行践知

学校从2007年开始深入实施红色交流、蓝色创新、黄色实践、青色体验、绿色文化、橙色服务、紫色管理“七彩新农人”农耕文化育人计划,有效构建了“面对面”农耕文化育人载体、“肩并肩”农耕文化育人氛围、“手拉手”农耕文化育人体系、“心连心”农耕文化育人机制,以农耕心、以文化人、以行践知,把思政课从课堂搬到课外、从课堂搬到二三课堂切实引导广大青年努力成为农业文化的传承者、农业文明的传播者、农业产业的服务者和农业创新的引领者,不仅让学生在脚踩大地、扎根人民的鲜活实践中坚定了理想信念、锻炼出过硬本领,也让基层群众得到实惠、基层阵地得到巩固。

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实践,学校农耕文化育人工作成效显著:涉农学科毕业生就业对口率在70%以上;农业创业势头较好,涌现了一批如“全国就业创业先进个人”、“最美浙江人——2012青春领袖”杨珍、“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单幼霞、“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马嘉诚、“浙江省农业创业杰出青年”唐海峰等典型;学校被授予“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系列活动先后荣获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浙江省高校教职工文化品牌,受到了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网、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强国、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绿色时报、浙江卫视、江苏卫视、浙江日报等主流媒体120余次宣传报道。

学校在平时就会要求学生珍惜粮食、爱惜粮食,从光盘行动做起。只有现在知农、爱农,以后才能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汪和生说道,“展示区都是我校师生自主研究的科研成果,种植区都是每个班级各自的责任田。我们学校通过农作园的平台,来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让学生在体验丰收的过程中端正自己的劳动态度,来体会劳动的伟大和光荣。包括亲子农事的体验,每个孩子对土地都是天然有感情的,就算是城市里的孩子们,今天第一次来,也会很开心、很享受,这其实就是释放天性的过程。”

下一步,学校将继续以“春华秋实”校园农耕文化活动品牌为抓手,以农时规律“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为切入点,稳固开展基础工作,紧抓校园农耕文化品牌主线,下设子篇章,将学生活动特色化、创新化发展,整合兼并有效力量,凝练提升特色活动,重点打造校园农耕文化品牌,继续深度挖掘农业文化。将农业科学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以“同伴”姿态走进青年、服务青年、引领青年,为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的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一片春光。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

在品尝中感受快乐,在采摘中收获开心,在田间地头共享秋收喜悦,我们期待,下一个秋天。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