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沉睡”的宝藏 浙师大学子用鱼鳞册拼图兰溪古城
本报讯(记者 施沐阳)凝视着眼前泛黄的纸张,00后女孩林舒心的面前徐徐展开一幅百年前古村落的画卷:田地的形状如鱼鳞一般依次排布,其间河流横穿而过,街、巷、祠、码头错落分布,每块土地的图形、类型、面积、等级等信息都被详细地登记……
这是南宋以来政府为征收赋税而编制的土地簿册,因图形排列状若鱼鳞而被称为“鱼鳞图册”。
为了守护这些珍贵的“遗产”,浙江师范大学联手兰溪市档案馆共同成立了鱼鳞图册课题组,着力寻找图册在当下被开发与利用的可能性。
迎着清晨五点的朝阳,课题组成员在兰溪古城开启了深度调研之路。他们手持同治年间兰溪鱼鳞图册的扫描图版、民国时期赵廷璜所作的《兰溪街巷分布图》、当代刘毓山制作的《清末兰溪县图》,按照鱼鳞图册编造的顺序,实地走访各个地名,感受古城的历史变迁。
走访过程中他们发现,鱼鳞图册中记载的许多地名已经消失或者改变:有的巷道变成了一片危房废墟,有的祠堂如今难觅踪迹,而有的盘错小径,早已脱胎换骨,被改造成现代化的街道马路……“从鱼鳞图册上,我直观地感受到了历史发展的蛛丝马迹。”课题组成员葛亦欣说。
鱼鳞图册课题组共赴兰溪古城调研三次,跨越30公里,走访128个点,其中包括各类街、巷、祠、堂、码头等等。一天7小时的徒步调研结后,还要回学校录入当天的成果,熬夜对他们来说是常事。“调研是一个痛并快乐的过程,现在大家都已经锻炼出了一双可以清晰辨认方位的火眼金睛和一副铁打的身子骨。”课题组成员邱栋容打趣道。
调研过程中,组员们也发现了一些现代地图记录上存在的问题。在刘毓山先生作的《清末兰溪县图》上,十坊中有一巷名曰“封君巷”,而现代的兰溪旅游布局图中却把它记为“风筝巷”。为解决古今巷名异变的问题,课题组成员仔细对比了鱼鳞图册的记载,得出正确巷名应为“封君”。“鱼鳞图册成了帮助我们获取历史真相的珍贵线索。”成员黄泽浩说。
凭借实地走访调研获取的数据和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课题组希望将散落在地籍册的一块块细图拼合起来,形成完整的地图,还原百年前的古城古村全貌。这过程并不容易,它不仅需要一步步实地走访古村,校对图册上的每一块信息,还要融合历史学、地理学、文献学等多学科知识,进行数字化地图绘制,学术性和实践性上都要求极高。
虽然前路充满挑战,成员们却乐在其中,“地图拼成后,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更详细、更准确的古城古村的模样,”林舒心说,“激活鱼鳞图册这个宝藏,让它焕发新的时代价值,我们觉得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