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影像留存乡音 让方言活起来
本报讯(记者 冯佳佳 张婵媛)过去,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调,各地都有不同的方言,每一种方言都承载了一段历史、一种文化。
浙师大有一支方言文化典藏团队,深入省内的东阳、新昌、黄岩等27地实地调研,走访家乡方言文化传承人,以影视典藏的形式记录和留存即将消逝的珍贵乡音,他们正在绘制一幅方言文化数字地图。数字地图上,集成了一段段各具特色的视频:金华道情、东阳花鼓、乐清山歌、苍南布袋戏,配上方言讲解文化历史、制作工艺、文化寓意、传承现状,制作成精美的影像。
“有名啦,挂帅杨家将,杨家个个都是好女将……”有一次,金华东阳卢宅“铁门听曲”曲艺馆中传来的一段乡音吸引了00后女孩俞珂的注意。俞珂是土生土长的东阳人,她听到的是一段东阳花鼓,曾与金华道情齐名。随着时代变迁,如今,原汁原味的东阳花鼓很少能听到了。
经过多番打探,俞珂来到东阳市湖溪镇清潭村拜访一位会唱东阳花鼓的老奶奶。22岁那年,她开始带着小锣、竹片,跟随师父到周边乡村唱花鼓。如今,她已年逾古稀,对表演东阳花鼓有心无力。诸如东阳花鼓一类的浙江吴方言曲艺形式多样,而如今却面临着失传危机。
“方言文化保护现状让我们有紧迫感,我想为保护方言文化出一份力。”俞珂说。她将保护方言文化的想法告诉几位同样对方言文化感兴趣的同学,一个人变成一群人,大家迅速组建了一支“方言文化典藏团队”,来自省内各地的团队志愿者根据家乡特色,展开方言文化的实地调研。
中国方言研究院为本次方言文化保护行动提供了诸多学术指导和支持。该院院长曹志耘教授为团队讲解方言文化基本知识,并指导学生如何有效选题和调研,副院长王洪钟教授专门为团队成员开设方言文化视频拍摄制作培训课程。
为了更好地留存影像,团队着手编制“方言文化数字地图”,设置“方言讲解”“普通话讲解”“方言文化影音”三项内容,将搜集到的方言文化口头语料和制作的视频文件嵌入地图。团队还编写了一套具有普适性的操作流程和规范,并根据已有调查成果,整理出50余条浙江方言口语常用字词。
今年10月,团队成员回乡寻找口头文化发音人,共收集142则来自各地广泛流传的谚语、歇后语、俗语、谜语等口头文化语料,并将音频二维码嵌入文本加以保存,力求展现方言文化的生存实态,为方言文化数字化建设献力。
“我们希望带动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方言文化保护工作中,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添砖助力。”团队负责人吴恭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