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治思维 “隔离” 谣言
疫情的发展牵动着每个人的心,疫情爆发前期,人们所有的焦点都聚集在一线,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问题浮现出来,引起人们更多的疑问与思考。疫情爆发的原因与“华南水果海鲜市场”究竟有什么关系?新型肺炎病毒究竟来自哪里?大家可以从各种新闻中收集到一些信息,毕竟如今新媒体时代最不缺的就是信息。但你所了解、转发的信息究竟是真是假呢?面对纷繁复杂真假难辨的各种信息,我认为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学会以下三点:
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此处的谣,是谣言的谣,假新闻就是我们所说的谣言。就谣言一词,在我看来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言论、信息、知识,亦或者是一种传播过程,或者是一种集体行为。武汉医生李文亮在呼吸心跳停止后,被有些媒体直接报道为已离世,深夜的朋友圈被类似新闻所占据。只有一个朋友发了还在抢救的信息。事实上,救治李文亮的医生又全力抢救了三个多小时,最终遗憾地没能留住他年轻的生命。朋友圈里有位学生这么说,宣布死亡的应该是医生,而不是媒体。确实,什么样的职业在专属领域拥有什么样的话语权,媒体不应该为了博人眼球和流量而急忙下定论,利用了那些不知真相的人们的善心。这样的谣言会给一线工作人员带去压力,也会给当事人及其亲属造成困扰,说大点,会给全国人民带去恐慌。
稳住心,不信谣
“谣言”背后折射着什么?个人理解,可能蕴含着人们的期待,也有可能是恐惧。有些谣言几乎违背了基本常识,但依旧有人选择相信。拿前几天的双黄连来说,一篇断章取义的医药报道,就会引发一场全民一哄而上的疯狂抢购,这是人们的期待,期待抓住“救命稻草”。一条所谓“专家”语焉不详的消息,就能让无数家庭陷入悲观绝望的凄凉境地,这是人们的恐惧,害怕无药可救。谣言不仅仅是具有贬义的虚假消息,还是社会现象的一种扭曲反映,背后可能蕴含着真实的民众心声。
管住手,不传谣
谣言的危害来自于重复性的传播,如今网络的快速发展加速了谣言的传播速度。媒体上经常出现的假新闻和翻转报道很多来自于公共媒体,它们的重复转载与传播更加会增加谣言的力量。谣言被重复的次数越多,那谣言的力量就越大,这被称为“滚雪球”效应。谣言可能会伤害个人、群体、社会,乃至国家。谣言会成为敌方的武器,模糊焦点,使得人际关系变得紧张,造成社会秩序的紊乱。
结合资料关于谣言的产生至粉碎过程及社会影响框图,同学们看了是否更加一目了然呢?
宪法赋予每一个公民言论自由的权利,但说什么、怎么说,却是需要每一个人好好思考的话题。谣言这东西跟智商没什么关系,信不信,就看你需不需要相信。有时“说的跟真的一样”不就是依靠说者从内心深处坚定的相信吗?传不传,就看你是否认同。对于谣言背后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我们应选择相信我们的国家,至少在真相没出现前,我们独立思考,冷静客观判断,保留自己的观点不传播。
有人会反问,难道就不听不说了吗?不是不听,要听,打开听见各方声音的大门;不是不说,要说,但在说之前请进行独立思考,问问源头,问问细节,问问权威。
鲁迅先生曾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与诸位青年共勉,愿你在面对选择时拥有选择的能力,永远记住头脑是你自己的思想自留地,而不是别人的观点跑马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