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政教育走出教室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设计与建筑学院院长陈前虎教授,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的工作要求,创新教学模式,创建能力体系,培养社会适应性人才。以“知行合一,道法一体,工匠精神”为教学理念,开展“乡建实践”课程思政实践,将思想课程的“隐性教育”同专业课实践课程的“显性教育”相统一,实现学生专业知识实践与思想认识的同步提高。
“象牙塔”外的实践课堂

       面对浙江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等如火如荼的建设需求及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中存在的问题,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于2015年及时开设《乡建实践》 暑期实践课程,同步组织策划了面向全省、两年后推广到全国的“大学生乡村规划与创意设计大赛”,并通过教学组织模式创新,建立了根植乡村的产学研基地,将原本在教室进行的专业课程搬到乡村建设现场,为乡村振兴提供全过程的设计、咨询与现场服务。

  “城镇化转型及乡村振兴战略,对长期以来注重空间物质形态设计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人才不好用、方案不中用’ 一直困扰着用人单位。此外,高校人才培养不仅要擅长专业技能,更需具备强烈的公共情怀与人本主义精神,只有将思想认知与实操技能相结合,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陈老师说到,“我们要改变大学生 ‘闭门造车’ 现状,增强其设计实践能力,为村庄优选设计方案。”乡村虽小,但却是个五脏俱全的复杂系统。陈老师认为,学生在面对乡村系统的过程中出现“知识不够用、设计缺思想、想法不落地”等问题,迫切需要学生既掌握调查、规划、设计、表达等专业技能,更需要协助落地实施、建设乡村的综合实践能力。

  2016年,陈老师的团队在 《乡建实践》 课程基础上成立了全国首个策划和引导设计类大学生全程参与乡村建设的组织机构“乡建社”,现已建设成为人居设计类专业最具特色、深受学生喜爱的实践课程——通过组织和引导设计类大学生全程助力乡村振兴,在实践中育人,在育人中融入实践,获得了不少教育成果,国内相关高校纷纷到浙江工业大学学习取经。“思政课堂的教学过程不应该仅仅是 ‘老师讲、学生听’ 的单向模式,更应该给学生提供实践与展示的舞台,而不是让学生在象牙塔中只学不做。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什么是‘知行合一,道法一体,工匠精神’,并让他们带着热忱继续投入到更多的实践中去。”陈前虎教授说到。在思政课堂中,“学习动力不足、学生浑水摸鱼”一直是困扰思政教学的重大问题,陈前虎教授通过转变教学关系,让“教师从演员变导演、学生变观众为演员”,协同社会力量办学,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课程实践的流程、环节、内容与知识和技能培养深度结合,充分调动学生课外时间与课余精力,使实践学习时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学期内延伸到学期外,激发学生第二课堂。“我觉得陈老师的乡建实践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最大的不同是,相比于传授理论知识,它更多的是为我们学生搭建了可以多方位展现和锻炼自身能力的平台。课程为我们创造实践机会,让我们能在各种活动比赛以及实际项目中发挥所长,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得到最全面的锻炼。”浙江工业大学城规1701班的葛煌琳同学说道。

  葛煌琳同学是陈前虎老师的学生,2019年全程参与策划并主持了首届长三角三省一市青年规划师畅想未来创意大赛:“当时我还是一名大三的学生,组织如此大型的活动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在长达两个月的紧张筹备中,陈老师对葛煌琳等一行人的工作提出改进建议,最终比赛圆满落幕。“老师在整个指导过程中一直为我们提出了很多修改的意见,要求我们时刻牢记 ‘工匠精神’,对项目的每一步都要精益求精”,葛煌琳同学说到,“通过这次规划大赛的组织实践,我们每个人不仅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还让我们深刻意识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无论是在课内规划专业的学习,还是课外项目的组织策划,都离不开团队成员的共同配合,这是传统课堂所无法学到的。”

做一名“下得去,上得来”的规划者

       “只有德才兼备才能真正地服务于时代、国家、民族所需。这四个字也是乡建社社员的根本要求。”陈老师说,在城乡规划的学习过程中、乡建社的创建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陈前虎老师陪伴同学们一同下乡建设,从规划的角度告诉了大家,乡村振兴的时代已经到来,乡建社要走到全国去:“工大学子、规划学子需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努力争做时代的弄潮儿、国家的建设者。”“业精于勤,不仅仅在课堂,六年来我不曾停步与陈老师一起深入乡村,了解乡村。”乡建社的第一任社长程正俊说,“早在2015年,浙江 ‘五水共治’ 的发令地——浦江县经过三年治水,被确定为全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试点县。我们来到一个叫潘周家的村子。刚到村里的时候,因为水晶加工,这里污水横流,牛奶河遍布,农民获利微薄,这一幕幕至今记忆犹新。”在程同学团队的深入调研后,他们发现当地有两大资源:一是“一根面”的传统工艺,也就是长寿面,这根面可以拉到300米的长度;二是拥有大量的古厅堂建筑。据此,同学们提出了“食面八方,梦回大堂”的规划方案,并且撬动了1500万资金投入建设。此后,程同学带领社员开始两周一次往返于杭州与浦江之间,驻村指导建设,助推其增加了各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完成节点建设40余个,实现了潘周家村从污水横流到美丽宜居的蜕变。

  “在进入衢州开化县调研的时候,我们需要上山考察一下村庄原址的一处水利设施。山路崎岖路不平,然而陈老师健步如飞,走在最前面,我们几个年轻人跟在后面气喘吁吁,一偷懒就会被落在后面。”2017级城乡规划专业1701班叶柯葳是第二任社长,在他心里陈前虎老师是爬山的好手,“陈老师让我明白,我们参与乡村的发展建设,是要给乡村谋划一条发展的明路,这离不开考察与调研,需要用脚步去丈量土地,需要与村民拉家常,需要我们干实事。因此,我成为一名 ‘下得去,上得来’的规划者。”

  “在乡建的过程中,陈老师每天五点就起来,为了叫醒我们几个赖床的学生,会在门口大喊 ‘洪水来啦’,于是我本能地一下子就清醒了,‘狼来了’ 的方法真是百试百灵。”柯葳同学补充到,“在考察完王家山村时,陈老师在车上感慨,‘我们的乡村建设要追求养土育人,农业生产要讲求良法良心,影响我们现在的国土安全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脚下土地的安全,那种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追求产量的做法正在危害我们脚下土地的安全,因此,我们需要为农村提供正确的发展方式来保卫我们的土地。’”

  在对学生的实践课程培养中,老师为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Plan B”。乡建社为有不同特长的同学提供相应擅长的岗位,能让同学们在乡建团队的项目实践中发挥各自的力量。这对于规划专业的学生而言,所收获的不仅仅是专业技能,更多的是将终生受用的必备素养,也将在同学们之后的职业道路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5+5大于10

       在陈前虎教授的团队成员5年的探索历程下,《乡建实践》 课程深受浙江工业大学城乡规划、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喜爱,也得到了其他院校的追捧,取得了空前的教学改革成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学科竞赛成绩突出,5年来共获得省级、国家级乡村规划创意竞赛奖项20项,其中6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和多个创意奖。此外,《乡建实践》 课程结合乡建社实践平台,指导60多个村庄实现旧貌换新颜,40多个村产业成功转型升级,20多个村获得各级荣誉,并打造了一批由学生主创设计并付诸实施的网红小镇、网红乡村。

  在今后的五年中,《乡建实践》 课程将继续秉持“知行合一,道法一体,工匠精神”的教学理念,依托乡建社,加大学科交叉协同,形成多学科(城市规划、人文地理、风景园林、建筑学等)、全链条(策划、规划、设计、施工)、稳定紧密协同的教学团队,加强品牌教学基地建设,筹划建设智慧乡村实验室。此外,课程还会完善“云乡建”线上服务平台,形成“竞赛信息、基地建设、乡村需求、大数据库”等4大板块,建立以高校大学生参与乡建为主题的乡村振兴实践交流平台,并将此模式向全国推广,引导更多的设计类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