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地方文化 打造特色课程 “浙里观”地方文化课程走进校园

          『教育从生活中来,要到生活中去』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教育回归儿童生活”,构建“生活化课程”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只有站在儿童的视角,真正回归与提升儿童本真生活的课程才能满足儿童全方位发展的需要。赵海燕教授及其团队也同样认为,教育承担着对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的使命,教育就应该成为优化生活的核心手段,课程要以生活为旨归,构建地方文化课程。
  从十月份至今,“浙里观”地方文化课程已经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和福利院推广,其中以“浙里有小小的城市——湖州”幼儿纸杯搭建活动、传统熏豆茶制作、蚕宝宝日记为代表的地方特色文化课程在目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了向孩子们完整地呈现熏豆茶的制作过程,赵海燕教授团队专门到一位老奶奶家进行实地观摩,认真学习熏豆茶的制作。在后期教学过程中,得到了良好反馈。有个孩子说自己在家里见过熏豆茶,但不清楚是怎么一步步做出来的。通过老师的教学,他明白了制作熏豆茶的一系列工序,同时还把这道工序写成了一篇说明文。这种课程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写作能力、表现能力,更激发了孩子对熏豆茶乃至于对家乡的喜爱,达到了由物激发对家乡、对地方文化的喜爱的效果。“所以,我们生活当中的文化就应该成为我们的课程!”赵海燕教师说。
  赵海燕教授还强调,课程的实施、场景运用等,要以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发展为旨归,在儿童生活中,通过儿童自身在教育现场中获得有益的教育性经验,促进儿童全面、整体发展。因此,整个团队从课程资源的收集到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都将重点放在孩子们亲身的感受和体验上,通过亲身参与的这种方式来获得学习上、情感上、精神上的收获。这样的教育是最有效也是最有趣的。
                                                                     『传承地方文化,培养文化自信,锻造文化精神』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民风涵养一方文化,地方文化是地方不断发展的文化力量。浙江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浙江人民生生不息的立足之根,“浙里观”课程体系以“文化自信”、“中国精神”为主旨,遵循文化浸润、生活世界、发展为本、实践体验的课程理念,以“景、物、器、道”为内容体系,力求“观浙里之景、化万物之器、顺天地之道、修圣人之德、谋中正发展、促鹏飞龙腾”,全面传承与创新浙江文化、浙江精神为己任,在浙江优秀文化的景、物、器、道中,收获愉快的文化之旅。
  弘扬和传承湖州文化,是“浙里观”地方特色文化课程建设的第一步。“我们湖州的地方文化十分丰富,我们生活在这个地方,地方文化就滋养着我们,给我们不断发展的文化力量。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把这种地方文化融入到教育的过程当中呢?”基于这样的想法,赵海燕教授及其团队初期以湖州市幼儿园、中小学为试验田,将有湖州特色的地方文化带进课堂,促进孩子们对地方文化的认识与认同。他们认为实景体验、面对面交流、亲手操作的过程,就是文化熏陶的过程。这对于孩子的个人发展、教师发展、地方课程发展,地方文化的发展,学校、地方和国家的发展,都能够建立起直接的联系。
  人的情感、精神培育是逐步发展的。“首先要爱生养自己的地方,然后才会爱自己的文化,才会想到去发展我们的家乡,去发展我们的祖国”。赵海燕教授称,团队目前精心设计了一些课程,其中《浙里有小小的城市湖州》这一课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授课老师通过典故导入绘本展开幸福的问心之路,引导启发学生描写幸福愿景:
  “幸福就是那晚间夕阳西下,扑在那粼粼泛光的平江之上,由于近江跃出水面,激起了一阵阵涟漪;幸福就是那登上仁皇阁,听那风跃过草丛,携带了星星点点的朝露,奏起独属此地的天籁。”
  在老师的启发下,孩子们对自身环境的热爱不断被激发,他们用优美的语言,真切描述出自己心中的家乡,这也是这堂课最好的反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的国情是特别的,中国的文化是特别的,中国也必然要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之路。赵海燕教授坚持,国家的驱使、儿童发展的需要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都要求我们弘扬和传承自身的文化。我们必须要坚定文化自信,认同自身文化,学习优质文化。
                                                                            『在浙里,观天下』

       “浙里观”意为:在浙里,观天下,是经团队成员思维碰撞、交流协商后的结果。赵海燕教授表示,地方的也是全球的,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没有地方不足以构成全球,没有民族更不足以成就世界,所以课程是要面向全省、面对全球的。秉承在全球背景下对浙江文化进行弘扬和发展的理念,团队用浙江省的文化资源来构建中小学、幼儿园的文化课程的体系。通过教、学、做三者合一,为每阶段设置小任务,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推动学生学习。整个团队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传承和创新地方文化,以地方文化滋养地方儿童,用这样的文化资源把他们培养成人。
  赵海燕教授坦言,课程的开展远远超出了设定的预期。一开始,他们将范围确定在幼儿园层面。后来,这支由一批湖州市优秀专家教师代表组成的队伍,在儿童文学的试验课的基础上,进行了再研讨,决定采用同课异构。即针对不同阶段的孩子,在课程内容一致的前提下,通过不同深度的解读达到高效率的知识接受,以便于在幼儿园、中小学同时实施。逐步的实践取得的成果,也让他们发现了课程中蕴含的强大文化力量。
  课程效果的与日俱增,增加了团队继续推进课程研发和实施的信心,但随之而来的是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在现阶段地方性课程没有达到较高的共识,地方特色文化体系完全走入中小学课程比较困难,课程普及度低。二是作为纯公益课程,在经费方面有困难,目前依靠团队成员的理想、情怀、初心,已经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赵海燕教授坚信,“浙里观”是一个强大有力的团队,有着无限的潜力。团队在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学院和学校的大力支持,舒志定副校长、何阅雄书记、刘世清院长以及教师教育学院的一些老师都给予了关心和支持,这让团队成员更加同心协力。赵海燕教授说:“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专家加盟,大家有志一心,将‘浙里观’做成湖师院与地方学校联合发展的品牌。我也相信我们团队会越来越壮大,走得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