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远方的桥,起点在阿布泽鲁

91日,对阿布泽鲁小学的全体师生来说,是一个终身难忘的日子,这是他们第三次搬家易地,从简易板房到新建的教学楼,这既是对过去的告别,更是当下和未来的起点。

“三易校址、四易校名,从今天就彻底稳定下来了,孩子们……,我们真正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了。”在学校的广场上,站在自己的学生面前,说这几句话时,校长孙可心里一阵酸楚。 

他用“颠沛流离,寄人篱下”8个字,表达了成立5年时间却搬家3次的心酸历程。为了能让布拖县双孤、单亲、留守或建档立卡贫困户儿童有书可念,作为支二代的孙可把能想的办法想遍了。

与这些孩子非亲非故,为什么要把他们念书的事始终记在心里?孙可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但有一点他始终明白,不能再让这些孩子们再吃不念书的亏了。

言语间、神态中,不难看出眼前这个中年男人一路走来的艰辛与不易。其实,如今的阿布泽鲁小学最早不叫这个名称,也不在现在这个位置。

2015108日,一个由爱心人士组成的民间协会,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特木里镇飞普村成立了修齐新彝民办小学,这就是阿布泽鲁小学最早的前身。主要面向当地双孤、单亲、留守或建档立卡贫困户儿童,孙可担任校长

后来小学划民办公助,校名也随之改为飞普小学。因办学质量较好,人数暴增,一度因教育资源受限,频临被分流的境地,仅够容纳280人的飞普小学竟有709名学生。

“当时布拖县教育局安排了10个小学校长来到飞普小学,现场开会分流我的学生。”孙可说,“当时我万念俱灰,这个学校完了!”

最后,让孙可没有想到的是,分流会上,洛古乡中心小学校长甘扎说:“我们学校刚新建成的教学楼和宿舍,完全可以容纳飞普小学709名学生教学和后勤需要。我们可以克服困难,暂时让给飞普小学用。

在县委县政府和教育局的关心关怀下,在洛古乡中心小学的鼎力支持下,709名学生于20174月14日,第一次搬家,从32公里外的飞普小学,搬进了洛古乡中心小学,更名为瓦吉小学。

学校暂时保住了,但拥有一所独立校园的学校,成为了孙可的心病,也是广大学生和教职工一致的心愿。随后,孙可将学校实际情况上报县教育局。

经县委政府、教体科局、民政局协商,决定将坐落在拖觉镇菲各村的一所福利院划转给瓦吉小学。

20186月,700余名学生第二次搬家,从4公里外搬至福利院,学校更名阿布泽鲁小学。从瓦吉小学更名为阿布泽鲁小学,在很多人看来,只不过是名称的变化,没有什么特别的用意。

每每提及于此,孙可说,这其中真的寄托了我对孩子们最真挚的期望与住院。阿布泽鲁彝语意为“最高的山顶,森林里有鹿出没”,是布拖县境内最高的山峰。学校犹如那森林,学生犹如那可爱的鹿儿,我希望孩子们从这里汲取营养,健康快乐成长,勇于攀登高峰。

条件再一点点的变好,但福利院的硬件设施仅能够满足学生住宿用,没有教学楼,在临时搭建的板房里,孩子们度过了1年多艰苦学习生活。

 “那段时间,我整晚整晚睡不着觉,老婆老问,你这是怎么了?说心里话,作为一个特殊小学的校长,硬件设施上不去,这些孩子想要享受到良好的教育是不可能的。

孙可说:“这个时候,国家能源集团出现了,真的就是带着光环出现在我的面前,答应出资修建教学楼,当时我还有点不相信。”

2018年开始到20209月份,国家能源集团累计向阿布泽鲁小学捐助1600余万元。这每一笔账孙可不仅记在本子上,还记在自己心里。

第一笔,投入1190万元,建设了一栋综合楼、一栋教学楼和一个运动场,建筑面积5696.6平方米的校园,可满足1500名学生就读;

第二笔,投入190万元,购置了科学实验、音体美器材、34台一体机,建了两个计算机云教室;

第三笔,投入134余万元,设立师生激励基金;

第四笔,投入85.2万元,为全校学生购买了秋冬校服、秋衣秋裤和袜子;

第五笔钱,投入30余万元,建立“爱心书屋”。

6月16日,当新修建的操场开放的时候,场面太壮观了,全校学生像疯了一样跑进运动场内,拦都拦不住,有打滚儿的,有趴在塑胶场地的,有三五成群玩游戏的,有躺在运动场的,那开心的样子比过年还开心。有一个小男孩一直在塑胶跑道上跑,连跑了3圈,我就拦着问,你不累吗,他说不累,从来没有踩过这么软的地面,太舒服了!太喜欢了!”回忆当时的情景孙可说。

那一刻,孙可已经泪目。这些孩子长这么大,塑胶运动场都没有见过,那一天,天黑了,孩子们不回去,就想在运动场上多待一会,多玩一会,老师们赶也赶不回去,赶回去了,孩子们又偷偷跑了回来……

幸福就是如此的简单,但又是如此的浓烈。孙可说,国家能源集团投资建设的计算机云教室和教学一体机,在整个布拖县来说,也是一流的。云教室刚建好,我让老师在一体机放首歌,让孩子们戴上耳机感受一下什么是多媒体教学。

当歌声响起的时候,孩子们跟着唱起来:“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时间只不过是考验/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减……”

这一刻,孙可百感交集,又落泪了,不久前,孩子们还在福利院旁临时搭建的板房里上课学习,此时,已经跨入现代化教学,告别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

国家能源集团援助两年多来,阿布泽鲁小学办出了名堂。半军事化的管理,教育孩子们克服自卑敏感心理,训练大家自尊自重,自力更生,培育孩子们积极乐观,自信自强。

孙可说:“之所以是半军事化,除解决孩子心理上的问题,解决生活和行为习惯问题,这个‘半’字,更体现在最大限度解放孩子们的天性。”

从过去全县排名前50名到前十名,到前五名,再到前三名,阿布泽鲁小学在全县出了名,远近彝族同胞宁愿多跑几十里山路,也要把孩子送到阿布泽鲁小学来上学。

91日开学,学校新增学生500多人,还有200多名学生给拒绝了,阿布泽鲁小学实在容不下那么多学生。可是在1995年前后的样子,我在这里支教就带几个孩子,每天求着彝族同胞家里的孩子来上学,现在变化太大了,从不上学到上学,从哪吃的好住得好把孩子送到哪,再到哪教得好把孩子送到哪,这个变化就是这个民族的希望。”

孙可动情地说:“国家能源集团的扶贫干部是真扶贫,国家能源集团是扶真贫,我们这里需要什么,尽量想办法给予支持,效率非常高。非常感谢,没有国家能源集团,就没有阿布泽鲁小学的今天。”

阿布泽鲁小学因地处深度贫困的偏远地区,教职人员收入低,没有人愿意到这里教书,这里1160名学生却只有27名老师。学校建成了,优秀的人才短缺又成了孙可的另一块心病,如何解决?其实他也没有招。 

“我一直比较愁这个难题,只能做思想工作,给大家讲教育情怀,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孙可说:“国家能源集团了解到情况后,一次性拿了134万余元,设立师生激励基金,为期十年,用于奖励教学质量好的教师,单科成绩排名全县第一名的一次性奖励1万元,这个力度不小了吧。

随着硬件水平提升,阿布泽鲁小学有了宏伟目标。

孙可说:“目前,对阿布泽鲁小学来说,尽管师资力量和经费是最大的难题,但我们有信心,有这么好的中央企业支持,未来3至5年内,我们一定要把阿布泽鲁小学办成民族地区农村标杆学校,教育好这一代孩子,他们是彝族同胞的未来,20年后,我保证,彝族同胞将不会再是现在的样子。

9月12日,在阿布泽鲁小学运动场,许多孩子都蹲在地上,将一些细小的垃圾一个一个捡起来,丢到垃圾桶。五年级学生阿古么惹国和贾史么忍史主动和记者聊起了天,她们非常开朗,善于和陌生人沟通,表达她们新的收获,讲述她们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像是和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聊天一样,并对大山外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将来我们想到外面的世界看看,如果说过去这是美丽的童话,但在不久一定会实现,阿古么惹国和贾史么忍史说。

为什么?

因为这里建起了一座通向远方的桥,起点就在阿布泽鲁!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