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光气田摆脱进口装备“卡脖子”风险

普光气田摆脱进口装备“卡脖子”风险

国内孵化形成涉硫装备及备件供应链,气田整体装备国产化率提升至95%

本报讯 记者 仇国强 张毅 高利明 报道 1224日,中国石化普光气田天然气净化厂第三联合装置完成检修后成功开机复产。新安装在此列装置中的国产高含硫天然气净化尾气余热高效回收锅炉,顺利通过现场应用检验,运行平稳。

 

高含硫天然气净化尾气余热高效回收锅炉国产化项目,是“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之一。中国石化依托国家科研平台支撑,联手甘肃蓝科石化高新装备公司、西北大学等机构,进行了长达三年的技术攻关。

 

作为国内首个投入生产运营的海相整装高含硫气田,普光气田开发初期众多装置均采用进口设备。随着气田开发延续,进口设备进入故障多发期,其采购周期长、选择余地小、修复难度大、维修费用高等问题,逐渐显现。

 

为从根本上解决进口设备“卡脖子”难题,多年来,普光气田坚持构建以企业主导、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精心打造涉硫装备国产化试验推广基地。

 

借助普光气田孵化生根,“中国造”不断升级“蝶变”。

 

甘肃蓝科过去研发的多为常规石油机械装备,与普光气田合作后,主攻高端涉硫装备制造,培育形成多项核心技术。从意大利MACHHI公司进口的尾气焚烧炉余热锅炉,单台售价为1400余万元,甘肃兰科生产的只要500多万元。此外,该公司生产的末级硫冷凝器、中间胺液冷却器等大型涉硫装备,也成功替代进口装备。其中,大直径、高压差末级硫冷凝器在普光天然气净化厂应用5套,已平稳运行两年,与进口产品相比,供货周期缩短10个月,采购成本下降74.6%

 

“中国造”兴起,打破了国外供应商垄断市场的局面。在普光气田设备供应商名录里,多年前密集呈现的“美国派瑞”“阿美泰克”等外国公司名号,近年正在被“甘肃兰科”“洛阳涧光”等国内厂家替代。

 

据统计,普光气田投产以来,通过重大设备国产化已节省采购费用超过3亿元。

 

除大型涉硫装备外,气田应用的孔板阀、弯管、密封橡胶圈、齿轮轴等备件和零部件,也在河北等产业集聚地区实现量产。

 

如果再加上早年孵化成熟的镍基合金油管等防硫抗腐蚀管材供应商——宝钢、天津钢管集团,目前国内已形成较为完备的高含硫气田物资装备供应链。

 

不仅如此,普光气田近年还形成了高酸性腐蚀环境下大型设备整体设计、高压多级离心泵设计制造等十余项自主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截至目前,普光气田整体装备国产化率已达95%

 

据了解,国内高含硫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已超过1.5万亿立方米,高含硫气田开发物资装备国产化大有可为。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