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油田2020年度“万里征程万里行”采访纪行

毛乌素沙漠里的格桑花

—中原油田“万里征程万里行”采访纪行(一)

 

□记者 魏园军 通讯员 张鹏

 

    9月17日,走出飞机场,我们遇到前来迎接我们的油气储运中心内蒙古华屹技术服务项目部的员工。四位热情的  “红工衣”把我们一行六人接到车上。

    “师傅,这里离你们的项目部远不远?”

    “不远,一会儿就到。”一位肤色微黑的师傅扭过身子告诉我。后来我才知道,他是内蒙古华屹技术服务项目部的副经理李松。

    鄂尔多斯的阳光明媚通透,一路上我们一行人被这里的美景吸引着——在这里我们第一次明白了“地广人稀”的含义。

    临近市区,我们都被路边成片的花朵吸引。

    “这些五颜六色的花是格桑花,它耐寒耐干旱,特别适合在这里生长。”李松说。

    “不远”的路程走了近两个小时,一路上我们见到了丘陵、沙丘,以及草原上放牧的牧民。终于,我们来到此行的第一个站点——鄂尔多斯江苏园区分输站。

    来到站上,我们见到买菜回来的站长曾庆彬。

    “站长也要值班、买菜、做饭,我们站一共不到十个人,其中还有两个巡线工,所以每个人都要轮流做饭、打扫卫生。”曾庆彬告诉我说。

    在和曾庆彬聊天中我了解到,江苏园区分输站因为距离镇上比较远,买菜来回要三个多小时,生活很不便利——员工需要一些个人用品只能趁着买菜的机会去购买。

    江苏园区分输站地处毛乌素沙漠,虽然近年许多当年的沙地变成了林地、草地和良田,但是这里的农作物很少,所以当地的食物价钱很高,每次他们采购的时候总会精打细算。

该做饭了,曾庆彬来到厨房,介绍当天的菜谱——回锅肉、拍黄瓜,主食是西红柿鸡蛋面。

    “我在家从来不做饭,来到这里不得不学会做饭。”曾庆彬说道。来这里工作的都是北方人,普遍喜欢吃面食,当天曾庆彬专门煮了一大锅面条。

    “大家都喜欢吃面条,而且面条也比较便宜。我们这里只要一过节,菜价就会上涨。”曾庆彬说。

    晚上6点准时开饭,在站控室值班的员工拿着餐盒打完饭又回到站控室。曾庆彬给巡线的队员留了一大盆面条。巡线工的就餐时间不固定,给他们留饭已成值班厨师员常态性工作了。

    太阳西落,巡线的员工都回到站上,狼吞虎咽地吃完了预留的晚饭,小站便安静下来了。

    小站院外,吃过饭的三四个员工在聊天,院外的格桑花也在夕阳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艳丽。有的花开到了马路牙子外面,有的则开得很低,但是它们无一例外都在恶劣的环境下不停地生长。

    格桑花是这里少数能养得活的花,所以这里的员工都很喜欢格桑花,毕竟花的绚烂为小站增添了勃勃生机。

    在与曾庆彬他们聊天中我得知,这里的员工不仅喜欢格桑花的鲜艳,更喜欢格桑花的精神——越是在艰苦的地方,越努力地生长。我突然感悟到,这些格桑花正如在外部市场拼搏的中原石油人,越是身处大漠戈壁,他们越是奋勇向前。

 

 

东河水美白鹭飞

—中原油田“万里征程万里行”采访纪行(九)

 

□记者 吕爱芬 通讯员 霍长雪 万辉

 

    时隔四年,我再次来到元坝,“万里征程万里行”采访团负责人翟文尚说:“吕记者,你这是回娘家了!”

    的确,我自2016年2月离开元坝,就一直没有再到这里。

    我的脑子里闪过很多画面:2014年,初到元坝时,在装置现场学流程,元坝天然气净化厂投产,第一车硫黄拉出净化厂的大门……

    再次来到元坝,我发现东河比四年前更美了。沿河修出了一条滨河路,路边盖起了商铺、宾馆,昔日的元坝镇也愈发繁华。

    天然气处理厂元坝项目部现在是什么样子?变了吗?

    采访车到达天然气处理厂元坝项目部楼前,项目部经理朱新全、党支部书记郭庆省,水务分公司元坝水务项目部党支部书记苗向阳已在楼前等候。

    “小吕,欢迎你回家!”郭庆省上来与我握手,听到这句话,我鼻头一酸。

    我们跟随郭庆省走进会议室,开始座谈。我坐在会议桌前,回想起几年前自己曾给新转岗的员工讲课,几年后,自己转行当了记者,想必元坝项目部的变化一定也很大吧。

    我发现会议室的木架上摆满了荣誉奖牌,数量比四年前我离开时要多了一倍。

    “这么多奖牌?”我问。

    “这只是一部分,摆不下,就放在柜子里一部分。”郭庆省说。

    采访中,我了解到,为了满足元坝项目部承揽业务的需要,天然气处理厂从其他单位借聘了132名员工,来自油田12个不同的二级单位,大多数来自采油厂,员工平均年龄超过45岁,80%为新转岗人员。如何凝心聚力、同心同德把事干好?对此,朱新全说:“不管来自哪个单位,都是中原油田的员工,都是元坝项目部的员工,都是项目部‘大家庭’中的一员。”

    项目部召开天然气处理厂年度会议精神宣讲座谈会、民主生活会时有意识邀请其他厂的员工参与,打破员工的工作身份界限,让大家畅所欲言、积极沟通,借此随时了解、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并对症下药。项目部组建以来,有12名借聘员工被安排到班组长岗位,7名员工被选拔为伙委会成员,共有30余人被评为厂级以上“先进生产者”,使他们感受到项目部对他们的尊重,他们也在项目部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此我深有体会。2014年我从原采油五厂借聘到元坝项目部时,因工作突出,项目部让我担任硫黄储运服务站技术员一职。工作方面,项目部给予我很大的信任与支持。目前一些能力突出的外聘人员,已经走上了班组长岗位。

    近年,国际原油价格始终在低位振荡,石油石化行业的“寒冬期”格外漫长,元坝项目部认识到,转变发展方式迫在眉睫。与此同时,国家重点实施绿色低碳战略,天然气市场需求巨大。“为油田开拓市场创效益,项目部责无旁贷。我们要时刻高举‘中原气服’的旗帜,为打造一流服务品牌砥砺奋进,为油田发展再立新功!”朱新全说,

    我们跟随元坝水务项目部到东河取水泵站采访。水务项目部负责原水取水泵站工艺设施、设备运行管理。

    东河的水还是那么清澈,两岸绿树成荫,不时有白鹭飞过,阵阵桂花香袭来,好一幅清新安逸的田园画卷。

    扎根元坝市场6年来,元坝水务项目部将“中原服务”品牌和“水带微笑进万家”的企业理念,带出中原,带到元坝,依靠“情溶于水,润泽气田”的用心,为甲方提供优质服务。依靠优质的服务、过硬的技术,项目部实现了效益提升、队伍稳定。今年8月份,该项目部以甲方创建“绿色企业”活动为契机,加密给排水水质监测,加强水质处理各环节管控,让处理后的水质优于设计指标,没让一滴不合格的污水排入东河。

    “项目部上下一心,全力保障承揽业务安全、高效,平稳运行。”元坝水务项目部经理孙明生说。

    采访结束,我离开元坝项目部时,曾经一起工作的同事听说我来了,纷纷给我打电话、发信息,希望我能多留一天,大家一起吃顿饭。

    晚上,我久久不能入睡,眼泪控制不住地往下流。情谊难忘,曾经共同奋斗的经历更难忘。祝福元坝,祝福在外部市场打拼的中原勇士,岁月会记得,人生亦值得!

 

听,海的声音

——中原油田“万里征程万里行”采访纪行(二十)

 

□记者 杨敏

 

    汽车在玉湛高速公路上一路向西,我的耳机里循环播放着张信哲唱的《信仰》。往右看,原本奶茶色的大海没有一丝预兆地变成祖母绿,有些猝不及防。极目远望,蔚蓝色的大海与湛蓝色天空相遇。恍惚间,我有一种错觉,汽车就在海里向着大海的另一边疾驰。我满怀期待,期待去海的另一边探一探风景,期待就这样一直走吧,一路向西不要停。

    到达北海,第一家被采访单位——天然气产销厂北海管道项目部的党支部书记郑永超已在宾馆等候多时。

    我们匆匆回房间放下行李,跟随郑永超赶往目的地。

    路过北海老街,我仿佛穿越回到歌舞升平的民国时代——这条有着近两百年历史的老街,也被称为“升平街”。它足有1.5千米长,沿街全是中西合璧的骑楼式建筑,窗顶外沿及窗柱顶端是线条流畅、工艺精湛的雕饰,颇具古罗马建筑风格。德国森宝洋行旧址、天主教堂女修院旧址……这些洋式建筑,平添了怀旧的味道,成为这个城市令人难忘的风景。

    “这里最受咱们的员工欢迎的小吃是什么?”看着车窗外一闪而过、琳琅满目的小吃摊位,我打算空闲时来解解馋。

    “咱们的员工哪里有时间逛街啊……”郑永超打开了话匣子,将项目部员工的工作与生活状况娓娓道来。

    他们项目部管理的818千米管道和17座场站,横跨广东、广西两省,所有场站都相距甚远。员工负责场站生产运行及管道运维。

    “说白了,我们的员工全住在‘村子’里,周围不是山就是村庄,或是国道、省道。”说话间,我们已经驱车一个小时,从北海市区来到位于合浦县公馆镇乘马村的公馆输气站,见到了站长吴本永,还有他走到哪儿就跟他到哪儿的一只纯黑色中华田园犬小黑。

    吴本永是一位因常年在山里守站变得有点木讷的中年男人,他眼神淡漠,不善言辞,但在操作一道道生产工序时,却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全身都有了精神。

    “在站上一守就是两个月,除了巡线,不出站。小黑就是我的伴儿,而且这个站靠山,经常有毒蛇出没,小黑机灵,能帮上忙。”吴本永看向小黑的眼神里,盛着笑。

    “大男人不爱旅游,上班的时候在站上,休假了直奔车站和机场,想赶紧回家陪陪家人。这些年外闯市场,对家人亏欠太多。”采访间谈及北海的景色,吴本永憨笑着说。

    我心下了然,咂摸着这个借口,这哪里是“大男人不爱旅游”,分明是在外闯市场的中原石油人身上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

    我不敢眨眼,因为这漏洞百出的借口竟使我的眼眶贯通鼻腔有一股酸涩感。

    我想问他,是什么让他,让他们在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枯燥工作中坚持下来,甚至将工作干得很出色,将“中原气服”品牌打响全国。

    我想问他,如果见到北海的美,会是什么表情。是瞠目结舌,还是温柔至极?

    我想问他,知不知道从大冠沙到冠头岭,这条绵延24千米的海岸线,是北海最温柔的名片。沙质洁白细腻,因在阳关照射下折射出银光而得名的“银滩”常常让人慕名而来,又流连忘返。那温柔的海浪、呢喃的海鸥、闲庭阔步的螃蟹……足以让人沉迷其中无法自拔。那是只有北海的银滩才有的魅力。

    我想问他,在工作之余,在闲暇之时,能否出去走走,去感受海风拂面,去闻大海的味道,去听潮涨潮落的声音,去看烟波浩渺……那一定是能让他,让他们踏浪惊呼,亦为之动容的景象。

    但我没有问,因为我心里已经明白。

    有风吹来,从山顶,或是从海边,都无所谓。这里是广西北海,你要来,要和你爱的人一起来,要和他手牵手漫步银滩,要和他肩并肩看落日余晖,要和他去看叶子层叠的棕榈树,要和他一起感受椰子汁在唇齿间的无穷味道,任由头顶的樟树连成温柔的天际……

    嘘,听,海的声音。

(图为北海风光 记者 杨敏 摄)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