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尽狂沙始到金

访我校第五届全国建设类院校施工技术应用技能大赛获奖团队

吹尽狂沙始到金——访我校第五届全国建设类院校施工技术应用技能大赛获奖团队

发表时间:2020-11-12  


---------------------- 张温雅 ----------------------


编者按:10月31日至11月1日,第五届全国建设类院校施工技术应用技能大赛总决赛在线上进行。建筑工程学院宋蓓蓓、吴亚伟、孙伟、刘镕禹、薛紫、李济苠代表学校组队参加比赛,获个人总冠军1项,个人一等奖4项,团队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取得我校参加该项国赛以来的最好成绩。他们成功的秘诀究竟是什么?本报记者对他们进行了专访。

未雨绸缪 自强不息

机会永远都只留给有准备的人。记者面前的宋蓓蓓腼腆中洋溢着自信,她告诉记者,在今年大赛组委会没有发布相关信息前,她和团队同学就已经为参赛提前进行筹备。早在2020年初,她们就通过参赛学长和指导老师对比赛进行了详细了解,那个时候,她们就产生参加比赛的念头。大赛启动后,他们第一时间报名,大家热情高涨。

从2月份校赛,6月份省赛,9月份全国选拔赛到10月底全国总决赛,比赛难度越来越大,参赛高校越来越多,选手实力也越来越强,谈及这些,宋蓓蓓表示,一路走来,他们面对的最大挑战是毅力和耐性。比赛时间跨度长,尤其是疫情防控最吃紧的时候,他们在家备赛期间,大家几乎每天都在做题,练题,170多个模块的虚拟仿真实操,30多个装配式识图案例,50多本规范,要想取得参赛好成绩,他们必须熟练。一旁的吴亚伟补充说“有时候做题做到几乎想吐的地步,几次都想放弃……出去跑几圈,换换脑子,回来后又重新投入。”好像怕记者有所误解,吴亚伟赶紧接着说,“但那种全身心投入的充实感和成就感是幸福的!不亲身参与,是体会不到的。”

心无旁骛 胸有成竹

当被问及一路走来面临的最大挑战,大家普遍认为是个人赛的建筑仿真实操,因为任务量太大了。比赛从一百七十多个模块中随机抽取八十个模块,不仅考验参赛选手的记忆力,还有毅力。比赛时间有限,比赛过程非常紧张,精神需要高度集中。这个时候,他们反复做题、反复练习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他们操作顺畅,几乎没有出现卡壳,相比其他选手大大节省了时间。

至于最终结果,大家都表示,要说不期待获奖,那是假的,但是真正投入到比赛时,根本无暇顾及结果怎样,脑子只有一个念头,全力投入,不出差错。“有时候太多的期待反而是一种负担”,孙伟以极其平和的态度告诉记者,“我们都没有多想,只是尽我之力做到最好,这样即便结果好坏都不重要了。对我来说最宝贵的是一路走来的历练。”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也许正是这种大方坦然的心态,不骄不躁,使得他们赢得了比赛,取得了突破。

向上向善 勇往直前

一个成功的团队必然有其独特的团队精神。团结、上进是这个团队最大的特点。薛紫告诉记者,大家性格都很好,几乎没有发生过什么矛盾,更多的是互相帮助。大家执行同样的计划,每天打卡,互相监督。在团队赛的时候,配合很默契,一人负责答题,其他人负责查资料。

刘镕禹告诉记者,“在参加比赛之前,我们彼此都不太熟悉,但是经过这次比赛后,大家不仅是战友还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万事开头难,只要你成功迈出了第一步,你就成功了一大半!” 李济苠这样建议给学弟学妹“如果参加了比赛,就一定要坚持下去,不管结果怎么样,至少要坚持到最后。重要的是经验,这是最可贵的。此外,要处理好竞赛和学习的关系,不要因为竞赛就把专业学习抛在一边,二者其实是相融互促的关系。竞赛既是对自己个人能力的历练,也可以更好地检验和巩固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有些知识在课堂上是永远学不到的。”

采访最后记者了解到,宋蓓蓓、吴亚伟、孙伟三人已经着手备战另一项装配式建筑职业技能竞赛了。虽然比赛规模不大,但是挑战性和难度依然不小。不由感叹,对于不停向前奔跑的人来说,他们的道路也许永远没有尽头。祝福他们取得更好的结果!


图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