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得“真经” 传授“真经”

——访经济学院副教授刘方

“当我买到那本书的时候,真的有一种唐僧取到真经的感觉。”刘方在讲述自己在2002年到2004年的这段学习经历时,用“唐僧取到真经”这个诙谐幽默的比喻来形容自己在那个时期买到心仪书籍时的心情。
       2002年到2004年,那是段闪光的日子。2002年7月,刘方获得产业经济学硕士学位,以学生的身份与当时的河南财经学院告别,又以一名老师的身份与学校相拥。讲台上,他手握书卷,讲授知识;讲台下,他徜徉书海,立志考博。2004年,刘方顺利考入上海财经大学,攻读西方经济学博士。如今,刘方已是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的副院长、硕士生导师。回望一路上深深浅浅的足迹,他感慨良多——

“遇到好的老师是人生的财富”
       经师易得,人师可遇而不可求。在求学过程中,刘方遇到了人生的导师——郭文轩和胡永刚。研究生导师郭文轩像一颗北极星,在刘方感到迷茫时为其拨开前方的迷雾。刘方遇到的另一位好老师是他的博士生导师胡永刚。当时主流的宏观经济模型是西方的经济模型,但这一模型却无法解释中国独特的消费波动现象。在导师的指引下,刘方在RBC模型基础上引入劳动的调整成本和消费的流动性约束,进一步改善了模型各变量尤其是消费与其实际值的匹配程度,较好地解释了中国1978年以来就业波动的相关特征。这一研究成果也被写入他和导师合作完成的论文《劳动调整成本、流动性约束与中国经济波动》里。
       刘方走上讲台后,时刻铭记恩师教诲。深受两位导师影响,他的身上兼具两位导师的气质:治学严谨,温润如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基础课程,同时这两门课程都是理论类课程,很多理论抽象复杂。如何使理论“活”起来,成为一大难题。对此,刘方有着自己的“独门秘籍”。课堂上,刘方寓教于乐,将抽象晦涩的理论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内容传授给学生,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在解释什么是受约束的最大化行为时,刘方用高考填报志愿这一实例来描述,使原本枯燥复杂的理论变得简单有趣,学生理解起来自然容易得多。他认为:“上课时,可以多举生动的例子,让学生真正感同身受,但也不能为了通俗易懂而降低难度、降低对学生的要求。”
       在高级微观经济学和高级宏观经济学考试的问题上,刘方坚持闭卷考试且难度不减,曾有学生向他提意见:这么高难度的课程,闭卷考试是在为难学生。但考虑到这两门课在学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于学生考研的重要性,刘方依然坚持以高标准来严格要求每一位学生。后来,学生们逐渐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这两门闭卷考试也成为经济学院的一项传统。课下,当刘方发现一些学生茫然而无所事事时,他利用空余时间与部分学生深入沟通,耐心细致地倾听学生心声,帮助迷失方向的他们找寻心中的月光。学生在写论文时,常常因编程和数学公式推导问题而头疼,刘方不厌其烦地讲解,直到每个问题都清楚明了。

“科研如同砍树”
       谈到科研,刘方将做科研形象地比作砍树,“树有大有小,有的树看着很好,但你不一定能砍倒,你一定要清楚手上的工具,用经济学的话来说是受约束的最大化,做研究会受到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等多方面的约束,一定要有适合自己的工具和方法。”经济学的研究离不开数据的分析整理和数据模拟,看懂编程语言,研究就会事半功倍。在研究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过程中,刘方紧跟专业前沿,深入研究国内外大咖的成果。大咖的一个程序动辄几十页,每一行都需要看明白,这对之前没有学过编程的刘方来说,是一大挑战。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正是刘方的行事风格。
 刘方按照软件的使用说明来学习编程,遇到不认识的指令,他就上网查资料自学,直至每个指令都了然于胸。现在,看懂编程语言对刘方来说早已不是问题。在给研究生上课时,刘方经常用自己的这段经历来勉励学生提高自学能力。
    “作为一名老师,科研是本职工作,我们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和方法深入研究、坚持研究。”刘方以英语单词“research”为例,向我们阐释了持之以恒对于做研究的意义。在他看来,“search”是寻找,“re”是不停地找,只有不停地找,自己才能进入研究的状态。翻译研究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的最新科研成果是刘方的一大乐事,他以研究为乐,借鉴前人的研究方法,将流动性约束引入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中,成功地解释了中国消费波动大于产出波动这一特征事实。站在前人的肩上,眺望远方,正是刘方的快乐所在。

“人不能停止学习”
      《庄子》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对此,刘方深有体会。2002年研究生毕业后,他留校成为一名老师。那个时候,他立志考博,文化路和农业路上的书店里,常常可以见到刘方的身影,书店里关于经济学的书他会一本不落地买回来。在他看来,业余时间就是读书时间,这一读,便是近二十年。当时,刘方的同事看着他的一堆堆的书很是不解,而刘方微微一笑:“我买书的钱当然是我的工资了,对我来说,买书就是我消费剩余的最大化。”刘方得知《数理经济学基础》对攻破数学学习障碍很有帮助后,为求一书,他寻遍书店,却唯独没有找到这本书。后来,他到上海财经大学学习报到时,听说研究生部有这本书后,立刻坐公交车去买了下来。“那是本蓝皮硬壳的《数理经济学基础》,作者是美籍华人蒋中一,当我买到那本书的时候,真的有一种唐僧取到真经的感觉。”
     “大学老师必须终生学习,博士毕业只是起点。”刘方说到。一次课后,学生向他请教关于利润公式的问题——企业利润为什么是收入减去机器的租金而不是减去购进机器的钱,一时间难住了刘方,他当时的回答简单而模糊。几年后,在一次研讨会上,他突然意识到研讨会的主题便是当时那个学生提出的问题。这件事后,刘方更加意识到学无止境的重要性。他认为,若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自己一时不能回答,那么这正是自己应该学习的地方,时代在不停地发展变化,科学前沿也在不断地变革创新,自己必然不能停下学习的脚步。
       乒乓球这项“脑力+体力”的运动是刘方业余生活的最爱,他喜欢用这项运动来缓解压力,以劳逸结合的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在强身健体的同时,这项运动也带给他许多启发。在刘方眼中,“打球跟做人差不多”,“输比赢带来的更多”,如果一直赢,会飘飘然不知所以然,而输了球人才能清醒,会加以反思,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学习如此,做人更是如此。只有保持谦逊的态度,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停地学习,从而不断改进。
       无论是遇到好老师所获得的财富,还是科研途中砍下的树,亦或是终身学习的意识,都是刘方这些年来取到的“真经”,每一本都闪着光,每一页都写满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