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时代坚守理性思维阵地
生活在信息爆炸的 21 世纪,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和快捷毋庸赘言。只需敲打几下键盘、点击几下鼠标,大量的资讯便能跃上屏幕,全世界似乎都被这张看不见的网连接起来,无数个体能够在一瞬间交换信息。但同时,这也引起了一个无法忽视的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在信息蜂拥的时代,人们虽然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海量信息,但是广大网民面对碎片化的信息大潮,颇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仿佛身处迷雾之中。一些人因为信息来源太多、信息量过于庞大而不知道该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丢失了自己的判断力。于是,没有主见、不知所措的人们只能借助外部参照物作为决策的依据。“转发”“点赞”的量,成为我们选择信息的重要标准,“名人大 V”的言论,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决策。而一些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常常被注入许多网友的观点,使得原意变了味,大有“以讹传讹”之势。面对不断的信息轰炸,大多数人似乎丧失了独立、理性思考的能力,变得人云亦云,更有甚者还会因为信息的直观性而激化自身情绪,进而发表过激或不实言论。
这非理性的“疯传”、“谣言”现象究竟为什么产生?不妨用“弥母”来进行解释。英国著名科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由对基因的类比,提出了“弥母”这个概念,即“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递”。“弥母”和基因一样,具有遗传性、变异性和选择性。网络信息亦是如此,能够通过“模仿”在极短的时间内被广泛传播,这是其遗传性;同时在传播过程中由于不断地被网友加工改变了原意,这是其变异性;而一些信息能够被大量传递,另一些信息则鲜有人知,这是其选择性。
不难看到,一些受欢迎的词汇可以在极短的时间里被众多的网友知晓并运用,这就产生了“网络流行语”;一些具有某种特长的人一旦受捧就会爆红,这就产生了“网红”,这些都是“弥母”引起的。一般来说,越开放的文化环境越不容易被弥母影响,如我国的传统儒学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思想文化的主流并且一直延续到了近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较为封闭,人们在“弥母”的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学习和践行着儒学的思想文化。
但“弥母”也会产生巨大的负作用。在看似比较开放自由的网络世界,实际上存在着许许多多由一群共同志趣的人聚集成的“圈子”,这些“圈子”相对封闭,加之网络能够快捷地传播信息,致使某个信息刚一出现,就很可能在相应的“圈子”里被迅速传播。等到传播的人数达到某一程度,该信息的“热度”就会提高,进一步引起“圈子”外的人们广泛关注和传播,随之便是信息的愈传愈烈、愈传愈变。
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身也会给我们的思维带来影响。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就曾经忧心,电视机的普及让人们越来越不喜欢读书、越来越不喜欢思考。同样,互联网也能给我们带来相似的影响。相比思考,人们普遍喜欢“一眼看到底”,不费力气地看一件事情流于现象的结论或把他人的观点照搬进自己的大脑。再加之“弥母”本身具备的特性,信息传播过程中体现出迅速、可变等突出的特点也就不难理解了。
身处日新月异、文化产品日趋丰富的科技发展时代,网络和新媒体的普及应用能够极大地开阔我们的视野、放长我们的眼光。诚然,他人的观点不乏有值得借鉴和吸收的地方,他人提供的信息也的确具有参考价值,但我们不能不假思索就把别人的看法复制、粘贴到自己的脑子里,不能把思考的权利和过程完全交给别人,不能把自己的大脑变成别人意识的“跑马场”,变成只看眼前现象的“近视眼”。而是要有自己的主见,坚持独立、理性思考。
人类自古就有理性思考的习惯。我国自古有着“实”的传统,即不偏听偏信;西方自苏格拉底以来也有理性思考的传统;伏尔泰、卢梭等一大批启蒙思想家也推崇理性思维;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是指导我们要以实际情况为准。在 21 世纪的今天,我们也要养成独立、理性思考问题的习惯,坚守住理性思维的阵地,不能被一轮轮的讯息轰炸击垮理性思维的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