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华夏问道黄河


有一条河,流经三江平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有一种魂,影响亘古四野,是谨记在心的精神图腾;有一个故事,谱写芳华百世,永远被续写,讲述了什么是龙的传人。这条河,叫做黄河;这种魂,叫黄河魂;这个故事,叫中国故事。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似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这是李白眼中的黄河。从黄尧炎二帝率领各自的部落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构建出华夏族的主体;到大禹治水,预示了人类文明的开端;到汉武帝治理黄河袁凸显了野外事四夷,内兴功力冶的国家战略关键作用; 再到康熙帝把 “河务”、“漕运” 刻到宫廷的柱子上……历代帝王治理黄河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的奋斗史,治国史。

新中国成立后, 毛主席强调院“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于是就有了第一座大气磅礴,气势如虹的三门峡大坝遥。有了第二座举世闻名的小浪底大坝……也正是在与黄河的艰难搏斗中,才造就了中华儿女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品格。 “黄河魂冶牵引着无数中华儿女,谱写出一曲曲荡气回肠的时代赞歌。

在民族危亡之时, 一曲 《黄河大合唱》,“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让英雄儿女燃起了救国图存的斗志, 发出了与祖国共存亡的怒吼。改革开放之初,一首《我的中国心》唱出了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 让无数侨胞热泪盈眶。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正是自称“河洛郎"的他们内心多年来的呼喊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 70 周年华诞时,一首《一条大河》传遍了大江南北,触动了所有中国人心中最柔软的心弦。那条大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我们的民族象征遥。在疫情期间,千万华夏儿女身披白色铠甲与死神较量,与时间赛跑, 不顾生命危险冲在最前线为全国民众保驾护航袁, 像奔流不息的黄河一样勇往直前。

时代的年轮还在不停歇地转动着, 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递到我们手中,如今的中国故事要靠我们青年一代谱写。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 民族就有希望”。我们要争做敢于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传承黄河精神,牢记历史使命,勇担时代重任遥。让艰苦奋斗成为我们人生乐曲中最美的音符, 让甘于奉献成为我们前进的路途中最稳健的一步。

打造“互联网+农业”模式,让焦作铁棍山药“活起来”,累计帮助群众销售出农产品500 多吨, 创收 600 余万元的高校毕业生 90后“村长”郑亚东;通过线上网络把宜阳县深山里的水蜜桃销到全国各地, 让农民摘掉贫困帽子, 每亩平均净收益达 6000 元的 90 后返乡创业青年霍校辉……“黄河如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一个个普通名字的背后,是一段段豪情满怀的青春力量。 新一代中国青年已经整装待发,扬帆起航!

看啊!中国地图上的“几”字形,似龙一般腾飞在三江平原的黄河还在充满力量地奔涌着。 黄河母亲用无声的话语教会了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华夏儿女。我们会牢记使命,谨遵教诲,大踏步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