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女孩”报考考古专业,专业的选择不应该简单用“热门冷门”来衡量
近日,湖南耒阳“留守”女孩钟芳蓉凭借文科 676高分报考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登上了微博热搜,引发舆论热议。
有很多人为这个励志的女孩加油祝福,也有许多网友对于女孩选择考古这一“冷门”专业表示“担忧”,“为啥要选择这种冷门专业啊?”“考古没‘钱’途呀”“不富裕家庭的孩子为什么不选择一个有前途的专业来改善自己未来的生活?”我们相信这些网友并非出于恶意,而是基于对钟芳蓉家境的现实考量。在他们看来,考古是冷门专业、竞争力小,并且这个专被普业遍认为不好找工作。而对于家境一般的钟芳蓉来说,如此高分可以选择更好的、有“钱途”的热门专业。
但他们所忽视了的是,一个人选择报什么专业,除了“钱途”外,社会需求、个人理想与兴趣爱好,也是选择专业的重要考虑因素。“唯有热爱可伴岁月漫长”,选择考古专业并非她一时兴起,而是由于热爱与向往。钟芳蓉称自己深受知名文物保护专家樊锦诗先生影响,又钟爱历史,于是选择了考古。正如钟芳蓉回应称,“我个人特别喜欢,我觉得喜欢就够了呀!”这是她对自己选择考古的态度,在遍地都是六便士的时代,她抬头看向月亮。其实,每年到了高考报考阶段,有关选择什么样的专业、“热门冷门”专业的选择等和报考相关的话题就会一直居高不下。高考考生的专业选择,一直是折射人们对各行各业看法的一面镜子。某一专业的“热门”或“冷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所在行业的“行情”。
仔细分析报考的专业选择,相信有许多高考考生在很大多程度上都是受利益、兴趣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所谓利益,就是哪些专业好就业、收入高,选择这些专业的考生自然也更多,这也是金融、经济、管理等专业热度持续的原因。至于考生自己的兴趣,原本应当是决定性的因素,但目前只能暂居第二,毕竟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且“年幼无知”的考生往往没有最终决定权。
抛开分数达不到自己喜欢专业的因素,回想我们当时选专业的过程,大抵都是父母希望孩子选择较为热门的专业,而个人喜爱的专业则在双方反复博弈后有所妥协,最终选择了不是很感兴趣但属于热门范畴的专业。
这样的报考选择也引发了一种现象:从高考填报志愿开始时就随波逐流,或者是在父母的强烈引导下,选择一些热门、有前途的专业、以至于最后可能造成掌控不了自己人生的局面。
很多在校生在接触了这些热门专业后,发现并不是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因此丧失了学习的动力,还有一些毕业生,甚至是 985 研究生进入找工作阶段,乃至到了工作岗位上,仍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要做什么,更别谈对此有过怎样的规划和准备。他们迷茫而幽怨。
以赚钱工作为前提,报考对应专业,只是个人选择。父母引导报考的出发点也是站在大的社会背景下,为孩子未来的工作和生活着想,这无可厚非。可那些因为热爱,去研读“冷门”专业的学生,他们的选择不该被指指点点。
著名学者胡适曾以亲身经历作为反面教材告诫学生:“选专业要性之所近,力之所能,关键跟着兴趣走。”和钟芳蓉相对应的,丢掉梦想和兴趣,可能远比世俗意义上的“选错专业”更可怕。
我们也建议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能够更多地听听自己的心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而不是盲目地追随热门。我们也希望父母在给出报考建议的同时,能够听听孩子的想法,给孩子更多宽泛的选项,让他们选择自己热爱的、感兴趣的专业。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