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练河洛推拿精神 培育新的育人元素


      一个伟大的民族,必有其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正是凭借着这种浸透于灵魂深处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得以穿越数千年历史风雨,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全国人民体现出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坚定信念,让我们再一次真切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灭伟大的民族精神。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河南推拿职业学院党委积极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把灾难当教材、把困难当磨砺,进一步激发广大师生的责任担当,做到在灾难面前与国家共患难、与人民共进步。在学院培育“河洛推拿”职教品牌的历史发展和抗击疫情的鲜活实践中,凝练形成了以“守正创新的求实精神、厚德载道的奉献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大医精诚的仁爱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河洛推拿精神”,并适时利用这一新的育人元素,在广大师生中开展生命教育、信念教育、科学教育与道德教育,展示出与祖国同步、为民族效力的情怀与担当。

  守正创新的求实精神。守正是为了传承,没有守正就不能正本清源;创新是为了发展,没有创新就不能与时俱进。学院秉持“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办学原则,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推拿作为中医独具特色的医术,主要是以指代针,救治患者,需要活态传承,要靠师徒一代一代的口传心授。学院开展的师承教育,就是坚持守正,让岐黄之术薪火相传。要让中医药老树发新芽,唯一的出路就是创新。创新,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中医药需要源源不断地注入创新的“源头活水”。学院以“个性化”为特征的师承教育与以“标准化”为特征的高职教育相结合,将传统教育的精粹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之中,构建适应新时代的中医教育体系,为中医药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之基,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新动力。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学院积极发挥中医药专业优势,及时组织广大师生开展科学知识普及,传播健康理念、传染病防控和身心健康等知识。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育人资源,总结提炼教材中关于健康理念、生态文明、扶危济困、协作互助等内容,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要求学生在延期开学期间,选取洛阳历代人文、历史、科学等代表性作品,进行诵读、研修,增加人文特别是中医药文化素养。

  厚德载道的奉献精神。“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厚德载道就是指“人师”,既要有高尚的师德,又要有传道的本领,以自身人格的魅力塑造学生的人格,以自己的德、才、情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终生受益的影响和感化,做到“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表达了教师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学院造就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搞好特殊教育,众多残疾学生经过学院的精心培养,确立了自尊、自强、自立、自信的人生理念,凭着一技之长,成为了平等参与社会的劳动者,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广大教师自觉地担当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发扬“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蜡烛精神,不辞辛苦、克服困难、无私奉献,开展线上授课,进行分类指导,做到“延迟开学不停教不停学”,确保线上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最大程度地消减疫情对教学工作的影响。

  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源头,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源头之一。河洛地区孕育了祖国的元老医术——推拿,推拿进一步丰富了河洛文化的内涵。河洛推拿从诞生之日起,就继承了河洛文化自强不息的拼博精神,像黄河那样,无论遇到什么阻碍,哪怕是拐了九十九道弯,也毫不畏惧,认定方向,奔涌向东流去。学院在60多年发展历程中,发扬河洛文化中的自强不息精神,筚路蓝缕,奋勇向前。从1957年6月在洛阳白马寺河南省第二革命残废军人学校院内成立“河南省盲聋哑人习艺班”的27名学生,到1972年3月学校停办,再到1980年2月学校恢复,学院三易其址,多次更名,发展到今天占地近400亩、在校生6000多名的现代化高职院校。在学院发展的历程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正如“大河向东流”那样,学院始终保持定力,克服困难,奋力拼搏,一往无前。在抗击疫情期间,广大师生利用多种形式,讲好“河洛推拿”生动感人故事,抒发难以忘怀的坚守、携手并进的奋战、守望相助的关爱和万众一心的感动,促进了广大师生在危机中成长、在灾难中成熟,把战“疫”变成课堂,坚定教育强国之志,实践卫生报国行动。

  大医精诚的仁爱精神。孙思邈提出的大医精诚,要求医者不但要有精湛的医术,而且要有高尚的医德。千百年来,成为广大医者的座右铭。学院作为培养“白衣天使”的摇篮,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仅传授给学生医学知识和技能这些“仁术”,还培养他们良好的医德这个“仁心”,把良好的人文素养渗透到专业技能学习之中。利用洛阳丰富的中医药文化资源,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河洛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并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推进河洛中医药文化进课堂,增强广大师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做有文化的中医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战中,无论是广大教师,还是学生,争做“最美逆行者”,“校园防控卫士”,有的奋战在战“疫”第一线,有的做义务志愿者,有的做心理辅导员,有的做助威宣传员,为夺取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后胜利,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在这次疫情防控战中凝练形成的河洛推拿精神,是学院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教育资源。学院要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利用好、宣传好这一新的育人元素,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政课教学之中,使之成为广大师生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精神力量,大力推动学院内涵建设和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