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秀兰:学生健康成长的守护者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经过了漫长假期,在这个阳光明媚的初夏,我校大四年级学生终于等到了心心念念的重返校园。作为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研室主任的彭秀兰,在疫情防控期间学生返校的关键时刻,主动作为,承担起该专业网格化管理的重任。

有一份初心让她选择坚守,有一份责任让她选择奉献。32 年来,彭秀兰从懵懂的华中师范大学毕业生成长为合格的人民教师,用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以及孜孜不倦的态度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书写了人民教师守护生命、教书育人的天职。接下来让我们跟随记者的脚步,走进彭秀兰,倾听她的心声。

战疫中实践教学的先行者

2020 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刹那间打破了 14 亿中国人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同样使教育陷入两难境地。为有效防止疫情蔓延,教育部宣布 2020 年春季开学延期,全面停止线下授课和实习实训。

面对这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彭秀兰反应迅速、主动思变,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积极响应国家“离校不离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组建 16 个教学群,积极引导老师进行线上教学,高效完成线上复工复学工作,成为该校在战疫中实践教学典型案例。

据彭秀兰介绍,为了让大四毕业生教育实习进行下去,她和老师们通过网络沟通,结合疫情和现代网络技术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性特点,决定利用抗疫带来的重要教育契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践教育教学方式,启动了网络教育实习。

灾难是一部教材,疫情是一次大考。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习生共有 59 人,实行的是集中实习,双师指导。通过这次疫情中的网络教育实习,同学们对师范生应具备的“践行师德、学会育人、学会教学、学会合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尽职尽责的网格化管理员

奉献的背后是坚守,这种坚守不是以待遇和表彰、升迁为条件,不是以条件来决定去留,更多的是来自对教师职业内在价值的坚守。守护生命,教师之责,这种守护,守护的是成长,守护的是希望,守护的是未来。

5 月 16 日,第一批马克思主义学院毕业生返校。出于安全的考虑,学校在疫情期间对教师实施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决定对返校学生也实行网格化管理。此时,彭秀兰主动请缨,担负起了该专业 54 名返校女生的安全保障工作。

“从做决定的那天起,我和另外两名女教师一起在女生宿舍值守,她们值白班我值夜班。”彭秀兰说。可能是她长时间和爱人分居两地的原因,很早就形成了自立自强的性格。如今,唯一的女儿也已经参加工作了,她就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学生身上。这次疫情来袭,彭秀兰更是把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为返校学生建立了微信群,每天提醒她们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多通风。常年依靠安眠药休息的她,在值班期间更加精神了,从晚上 9 点到第二天早上 8 点,时刻不曾有丝毫懈怠。

学生眼中亲切的“彭妈妈”

亲切,是学生们对彭秀兰最贴切的评价,课堂外,大家都爱称她为“彭妈妈”。毕业生彭琰谈到她时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彭老师的身上,我看到了这种力量。”

此次毕业生返校,彭秀兰的举动,又给彭琰留下来深刻的印象。她说,听到彭老师主动请缨到女生寝室值守时,自己非常担心彭老师的身体,因为彭老师的正常睡眠都要依靠安眠药。当彭琰把自己的担心传达给彭老师时,彭老师只说了两个字“坚持”。

李悦龙也是彭秀兰带的毕业生,他写道:对于彭老师,毫不夸张的说,真的是我遇见过的大学老师里面最负责、最和蔼的老师。我们都亲切地称之为彭妈妈,因为无论在学习上、生活上、还是各项活动中,我们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认真、专注且可爱……

彭秀兰从来不将爱挂在嘴上,但是她的一言一行都会让学生感觉到。“彭老师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要有豁达的心态和一颗爱学生的心,她刷新了我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认识,今后我也要成为彭老师那样的人,用我的力量,去推动一朵朵云。”彭琰说。

(张楠楠 李 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