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汉 字 结构 看 中医 药 文 化




  远古时代,我们的老祖宗在长期生存生活中免不了要发生疾病,有了疾病就要求人医治。作为人类沟通交流工具的相对应的文字,自然而然地就应运诞生了。今天,细细琢磨这些有关文字,不能不佩服先民们的聪颖智慧,能从中学习到不少中医药知识,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疾”与“病”
      疾字,在甲骨文里的形象,就像一个箭头射向人的腋下,表示创伤之意。中箭受伤,创伤来得快,因此“疾”又引申出“快、迅疾”“力量大、猛烈”之义。如后代语言里的“疾驰”“大声疾呼”“疾风知劲草”“草枯鹰眼疾”等等。
  病字,在甲骨文里的形象,就是一个病人躺在床上,表示人生病的意思。
  从疾与病的两个字形看,疾,侧重于外伤,相对容易治愈;病,侧重于内科疾病,相对不容易治愈。因此在我国的经典医著中,病字专指重病。如扁鹊见蔡桓公,开始说“君之疾在腠理”,等到蔡桓公的病已经到无法治愈时,才说“君之病在骨髓”。如今,疾与病已经形成一个同义合成词“疾病”,没有轻重大小之分了。
      “医”与“药”
       医的繁体醫,从殹,从酉。上部构件殹,表示疾病;下部构件酉,在甲骨文里就是一个酒坛子的形象。表示有病了可以用酒来医治。医,“治病之工也”,也就是我们今天称呼的医生。
  医字的结构形象又告诉我们,我们的先人早就知道了酒的医用价值:通血脉、养脾气、厚肠胃、去寒气、活血活瘀。难怪中国的酒文化独树一帜,有讲不完的经典故事。
  医的另一种古体写法是毉,下部构件从巫。巫,即人与鬼神交流沟通的“经纪人”。远古时期,科学技术不发达,许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于是,人们认为人世间是神鬼操弄一切,人们一旦有了苦厄灾难、疾病痛苦,只有求助于神鬼,这就需要巫了。从这个角度说,医巫同源,巫也可以看成是医。
  检点古籍,巫治病除了使用糊弄人的巫术,更多地采用了医巫结合的方法。《广博物志》 载:“神农始究息脉,辨药性,制针灸,做巫方。”说明搭脉、辨药、针灸,都是当年神农配合巫术创造出来的医疗方法。
  药字,繁体为藥,从草头。《说文解字》 解释藥为“治病草”。神农尝百草的故事,中国人妇孺皆知。传说神农是我国远古时候的天神,他教人们种庄稼,有足够的粮食吃,但他发现人吃饱肚子后还会得病,痛苦万分,甚至丢掉性命。
  神农为给人治病,跋山涉水来到山西大同金冈一带,品尝草木,发现草木有酸甜苦辣各种味道。他把有酸味的草给肚子有病的人吃,这个人的肚子就不疼了;他把有苦味的草给咳嗽不止的人吃,这个人的咳嗽立刻减轻。神农尝百草,历尽艰辛,无数次中毒,次次都挺了过来。一次,他在品尝一种长在石缝中开小黄花的藤状植物时,肚子感到钻心的疼,好象肠子断了一样,就地打滚。这次神农没有顶得住,被这种毒草所毒死,后来人们给这种含剧毒的草起名“断肠草”。中药为什么又叫中草药,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中,就不难理解了。
    “砭”与“灸”
       现在中医在针刺疗法中都使用金属的针,而最古老的针刺工具却是石质的砭。砭,在甲骨文里的形象就是一根粗大的针,又称砭石。《说文解字》:“砭,以石治病也。”《黄帝内经 · 素问》:“其病痈疡,其治用砭石。”不仅文献记载,而且考古学家在多处龙山文化遗址发掘中,都有砭石出现。一直至商周以后,青铜冶炼技术高度发展,刺病的石针才逐渐被金属针所代替。由于金属针的出现,汉字里又出现了金字旁的“鍼”字,即今天简化后的“针”。在语言文字的发展过程中,针与砭两个单音词又构成了“针砭”的复音词,仍保留着针刺疗伤的原始义,如“针砭时弊”。
  灸,也是中医治疗中常见的一种治病方法。灸,从久、从火。下部构件火,表示用火烧,即烧灼是灸疗的最大特点。然而这个烧灼要“附箸相拒”,即靠近患处,又要与患处保持一定距离,“附箸相拒”就是灸的上部构件“久”的原始含义。